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身份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作用下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新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和社会的大转型,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社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学术界把出生在1980年后的农民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这一类人群不具有城市户籍、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30岁之间。目前,在外打工的 1.5 亿农民工群体中有 60% 是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2]。显然,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今社会劳动力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弊病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差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和现实社会始终存在不少疑惑。我(新生代农民工)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对网络、移动通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对自身现实生活的看法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也促进了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发展,通过新媒体的聚变传播和互动,社会普遍形成了宽容、理性和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较以前相比更容易被城市其他集体和社会认同。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老一辈农民工问题的延续与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当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虽然在工业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今天,城市和乡村边缘不断被弱化,城乡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城市的社区生活融入较为困难,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相比于老一辈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既继承了老一辈农民工的一些传统特质,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比起老一辈农民工,他们接受了更多的基础知识性教育或是职业技能培训,具有更高的劳动和学习能力,能够从事更多样的职业;他们平均年龄较低,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具有更高的市区生活融入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以城市生活为坐标,成长经历趋近于城市的同龄人,对城市的归属感要高于农村,不同于老一辈农民工的城市过客心理,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的是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的居住、生活;外出就业的动机从“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从这些转变中可以看出,他们无疑比传统农民工更加注重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生活质量,追求更高的身份认同;他们普遍缺乏从小接触农业生产的经历,和城市同龄孩子一样被娇惯,因此缺少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诉求要远远高于老一辈农民工;他们需要在城市务工期间解决居住、婚姻、生子、教育等一系列生活问题,这无疑就加深了农民工相关问题的复杂程度。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不是被当作一个正常的群体而是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来研究,笔者认为这跟“妖魔化”传统农民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事实上,与传统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动机主要是寻求个人发展,并不满足于现实,并不像父兄辈单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的温饱问题,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呈现由“生存心态”向“发展心态”的转变,其职业发展充满梦想或期待[3]。他们经常主动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等方式进行学习、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政治、文化活动。这充分体现出新生代农民工比起传统农民工来讲个人素养更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在其遭遇到各种不公正的蔑视甚或是被错误标榜时,他们毅然坚定的进行着“为被城市社会正确承认而斗争”的努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在种种问题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