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2期

从新闻舆论监督理论的形成看对“度”的把握

赵新春

2014年02月13日10:4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尺度;形成与发展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是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理论的形成、发展,在新闻实践中把握好“度”,做到能够帮忙不添乱,达到团结稳定鼓劲,促进工作的目的,对于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指的是百姓的议论与意见。“监督”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包含监察、督促两层意思,监察是要发现问题,督促是要解决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

郭镇之在《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一文中指出“舆论监督”是中国新闻界创造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在西方的新闻媒介和大众传播文献(主要是英美国家)中,没有“舆论”(public opinion)和“监督”(supervision)这样的固定搭配。

在我国,“舆论监督”作为一个独立词汇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也就是在这个报告里,明确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概念,要求“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从此以后,舆论监督一词开始连续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舆论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在我国被确定下来,是在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条例第八节专门将舆论监督列出,并对如何坚持新闻舆论监督作了明确规定。第三十三条、三十四条一方面要求要“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明确提出 “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这也构成了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理论的基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姚伟先生在《媒体舆论监督与公民人身权保护》中认为我国《宪法》第41条和第27条中的相应条款,是对公民监督权的完整规定。而我国的新闻媒介属于全体人民,人民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与建议,经过新闻媒介的表达得以集中和放大,才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影响力,成为舆论监督。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