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熵概念引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中,引申出舆情熵的概念,并从熵增定律出发具体剖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舆情熵增过程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重点从学生、网络和管理三方面分析舆情熵增的来源。因此,采取负熵、反熵的措施来防止和降低舆情熵值,是高校防范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最佳方法。负熵探讨如何组建舆情信息管理部门、培养管理人员、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为高校网络设立舆情防火墙;而反熵则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讨论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舆情熵;负熵;反熵
熵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提出,是物质微观热运动时,混乱程度的标志,后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科学领域来,成为测量无序的量: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无序。当熵值达到最大值时,整个系统就陷入崩溃[1]。
本文将熵概念引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中,引申出舆情熵的概念。所谓的舆情熵,就是指高校网络系统在言论、管理方面出现了功能实效,并由此引发高校网络舆论无序,造成学生在所持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上的混乱、冲突,甚至是对抗。当舆情熵达到最大值时,也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时刻。
一、舆情熵增: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
根据熵增定律:孤立系统的熵值是永远增加的。即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必然存在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的规律。高校网络舆情系统也遵循熵增定律,产生舆情熵增现象:在高校网络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网络舆论自发呈现有序性降低,无序性增加,舆情熵值不断增长直至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舆情熵增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的不成熟
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历练,受年龄、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的看法是以感性为主,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在意见表达上也并非客观和全面。一旦这种主观性强、片面化的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在校园网上,一些大学生在冲动的情绪下容易不加判断、不辩是非的围观和起哄,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回帖和点击看帖的形式,扩大了网络热议话题的范围,使个人消极意见变成了引入瞩目的网络舆论,引发舆情熵值的增加。
(二)网络的匿名性
网络匿名性的特性,一方面使发言者身份隐蔽,言论变得无所顾忌。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发表讽刺、调侃的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学生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产生群体模仿,受群体感染的影响,这种偏激意见会迅速引发大量的热议,并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形成舆情熵值增加。
(三)管理的欠缺性
高校网络管理的缺陷表现在技术方面和监督方面。在技术和网络管理规则欠缺的情况下,学生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的风险较小,校园网络就成为学生发泄不满情绪和负面观点的空间,情绪化的言论的增加导致舆情熵值增加。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