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2期

美国《蝙蝠侠》首映枪击案传播学解读【2】

谢妮

2014年02月13日11:1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基于“受众框架”的解读

将暴力元素作为导致暴行的唯一原因显然是不合理的,犯案者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缺陷和他们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于受众主动解读的框架研究一直是热议话题。受众框架(Audienceframe)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4]”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结合霍尔姆斯的人生经历,他做出七月二十日凌晨的暴行就不难理解了。

霍尔姆斯2011年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在枪击案发生时正在办理退学手续。在他的邻居和同学的描述中,霍尔姆斯是一个安静、内向甚至孤僻的人,同学们将他形容为“谜一般的人物”,他的名字在任何一个同学社交网站的好友名单里都找不到。邻居说他的住所从不拉开窗帘,极少与他人主动说话。而美国警方之后在一个成人网站发现了詹姆斯?霍尔姆斯的一个账号,霍尔姆斯在网站中发布了一张红发照片并写道:“你愿意到监狱里来看我吗?”

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虽然小丑作为反派角色较为出彩,但整部片子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在众多人物出现的系列电影中,为何霍尔姆斯对于这个反派角色情有独钟呢,受众框架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丑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是最为出色的反派,小丑被塑造成为一个具有“思辨意识”的高智商罪犯,他的某些话语不仅代表了当代社会边缘人物对于社会弊端的质疑和不满,而且他具有诱导性的行为很容易让真正在社会中处于低层的“霍尔姆斯之流”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

因此在既有倾向、相关经历的作用下,霍尔姆斯只会在偌大的蝙蝠侠系列电影中注意到小丑这样的一个孤僻、古怪且同样智商超群的反派,只能理解小丑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报复社会的所作所为,只能记忆小丑和他那近似于邪教领袖洗脑般的仇视社会、质疑爱和美好的诡辩,从而学习模仿小丑的方式造成了当天凌晨的悲剧。

(三)基于“媒介依存症”与“镜中我”的解读

“媒介依存症”在现今全媒体社会中的“感染者”绝对不在少数,在2010年的传播学界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媒介即控制”,从英尼斯(Harold Innis)所表述的“时空的偏向”到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谓“感官的偏向”,以致于波兹曼(Neil Postman)提出的“技术垄断(Technopoly)”,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工具性理性”取代“人的理性”的种种隐忧。

枪击案的主角霍尔姆斯身上就充满着“媒介依存症”的病理现象——孤僻没有朋友,内向较少于人交往;沉迷网络,特别钟情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作案方式模仿电影情节,身着戏服犯案。这种对于媒介、网络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其与现实社会的疏离,内心仿佛是易碎的容器,拒绝外界的进入也不愿意进入外界,他最终性格上的扭曲和行为上的乖戾与这种媒介依存症是有着相关联系的。

同时,在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人际传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4]。

因此,极度缺少人际交往的霍尔姆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缺少了一面镜子,无法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媒介以及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更使得霍尔姆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出现了极端化和单向度的失衡倾向。此种“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互动欠缺导致他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难以形成与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惨案的发生。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