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职业运动员媒介形象构建的演变
纵观我国近几十年运动员的媒介形象演变过程,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是与社会时代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呈现出于当时社会背景相吻合的独特“人物群像”。早期的运动员形象都被赋予了民族英雄的特定意识形态特征。例如早期的五连冠女排主力队员“铁榔头”郎平、单届奥运会独得3金的“体操王子”李宁、“抗日英雄”棋圣聂卫平等等,这些运动员身上的“闪光之处”被媒体无限放大,明星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具有“高大全”的理想特征,个体意识和个性化特征的表达被边缘化。但是,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职业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由早期的“单一性”(政治意识形态)走向多元化(大众文化消费)的基本变化特征。
我国职业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处在中国体育的职业化改革初期,职业联赛和俱乐部制等职业化改革措施首先在世界第一体育项目——足球领域内试点和推广,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推广至乒乓球、篮球、网球等体育项目。一些项目的运动员被定位为“职业选手”,同期出现了个别“明星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经常出现在各类商业活动和广告之中。经过媒介的宣传报道,商业化的职业运动员媒介形象开始浮出水面,逐渐成为大众媒介受众的关注焦点,甚至被媒体策划炒作为“偶像”。当然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主旋律任然是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1世纪初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职业化进程和市场化改革也更加向纵深推进。体育逐步的融合了较多文化娱乐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体育与娱乐业、影视业、电子游戏、通讯产业的互动与融合。这一时期的职业运动员媒介形象塑造呈现出了多元化特点。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