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近年在美国,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的就是电影了。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重要的一环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莱坞电影文化带来电影媒介技术更新和全球狂欢的同时,其文化输出方向的一面性和文化霸权主义也为世人所诟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擦出火花;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凸显出来,愈加昌盛,而另一些文化被遮蔽乃至逐渐消亡。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什么能够在全球文化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一系列好莱坞电影分析,指出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现状和传播特点,进而总结出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强调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好本国的文化主导权和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迎接和应对新一轮全球化大潮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共生。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个人英雄主义
一、浅析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
从20世纪初的卓别林喜剧开始,美国电影热潮席卷全球每个角落。这些电影的热映,为美国带来丰厚的票房收入,使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目前,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生产总量中约为6%,但却占世界电影放映时间的80%,以沃特迪斯尼公司为首的七个顶级好莱坞电影工场在全球电影事业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而该公司出产的动画片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欧洲电视上播放的电影也有高达七成来自美国。从票房收入来看,虽然好莱坞仅仅生产全世界故事片的一小部分,但它却取得了大约75%的电影院放映总收入。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时至今日更是愈演愈烈,尤其是电影口碑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咄咄逼人气势。
然而,票房上无法与好莱坞抗衡,还不是让许多国家最担心的。最让他们忧心忡忡的,是几乎从20世纪就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价值观和理念输出”。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每部电影都肩负着宣传美国价值观的重任。好莱坞电影以一种观众便于接受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当中蔓延开来,自然而然的将其独有的美国精神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输入到每个观众的心中,而观众对这种传播方式更是欣然接受。好莱坞电影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政治阐释和外交政策的宣教。观众在不露痕迹的叙述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好莱坞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个人的“询唤”[1]。从而以非强制手段达到了长期的精神、文化控制的目的。
2012年4月,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3D》登陆中国大荧幕,立刻点燃了略显疲态的春季档影市。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已达到了9.6亿元。这个成绩,让中国超越北美成为全世界为该片贡献票房最多的国家,也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大吃一惊。为什么过了15年,《泰坦尼克号》仍然能够改头换面,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让同期上映的中国电影望而却步呢?是因为3D技术的震撼吗?
观众普遍反映,由于毕竟是后期转录的3D效果,所以并不十分明显,有没有3D效果其实无所谓。《泰坦尼克号3D》的“火”,是因为它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记忆,是一种情结。“那份曾经的美好是终生难忘的青春回忆,那场久违的震撼是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记。有人缅怀一段逝去的年华,有人弥补一次遗憾的擦肩。3D不过浮云,情怀方为本真。一切只为重温那段难舍的旧梦…… ”《泰坦尼克号3D》真可谓是,满载着记忆而来,满载着票房而走。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会维系在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上?按照常规的思维,本土化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不是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怀旧之情吗?我们的记忆不应该散播在《鸦片战争》、《不见不散》、《十七岁的单车》上吗?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对外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甚至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便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推销电视节目、录音唱片以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在罗斯福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