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络的麻醉作用
多媒体化的符号形象简单,无需使用者深度思维,简单易控制。人们在社交网上等待回应的状态,类似一个小孩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人网中各种“晒”的现象—晒恩爱、晒照片、晒心情、晒豪车……以此获取心理上的平衡和虚假满足。机器屏幕的阻隔、符号化的人际和谐,用户因此获得他人的关注度和温暖感,从而得到虚拟满足,乐在其中,长此以往人们就不愿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甚至丧失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对策探讨思路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电子媒介是工具,人们是主人
一方面,学校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以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SNS网站,从而消除SNS网络交往带来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并且加强现实的人际交往,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媒介化交往背景下的奴隶,使媒介恢复其本身的工具作用。
2.扩大人际交往圈,不囿于小范围内的熟人圈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并且有充裕的闲暇时间。这部分时间对于自我学习提高和锻炼是非常重要,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得以顺利发展。大学校园人数众多且专业不同,怎样跨出自己已有的熟人圈子,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构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是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这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多接触其他学院甚至其他学校的人。
3.加强平面阅读,培养良好思维习惯防止养成思维惰性
电子媒介因其多媒体符号的运用,视音频、文字和多种表情结合,直观形象,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电视容器人理论指出,过于沉溺于图像声音简单的轰炸下,思维易变得直线而简单。而文字需要动用头脑去想象和理解其晦涩性,无形中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质疑和批判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另外我们要加强平面阅读,多阅读经典书籍,熏陶自我的气质,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防止思维惰性的发生。(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260a06d7e2145b307a828.html.
[2] 石周燕,黄超峰.SNS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3] 金冠军,戴元光.传播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卡希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5] 百度百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8747bd2b14e852458fb57a9.html.
[6] (美)马斯诺.人类激励理论[M].1943.
[7] (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费孝通.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0176.htm#4.
[9] 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