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人网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交往的重要中介:熟人交际、实名制、娱乐化等等给人们提供了休憩放松的平台。但是依赖此类媒介也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囿于熟人圈、过分娱乐化、沉溺于多媒体符号带来的虚拟的麻醉感等。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浅析,做一个初步的探索,包括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维模效应;娱乐至死;问题;对策
我国媒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兴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几年火爆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络,它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移植到网络上,并和现实人际关系形成充分的互动和补充,受到用户们的欢迎。其中,活跃于大学师生群体中的人人网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截止到2012年2月,人人网用户已达至2亿,用户每日在人人网上产生的互动达到43亿次[1]。
人人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娱乐、交往平台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些负面效果。据调查,每天都登陆人人网的占据53.9%,上网必会登陆人人网站的占49.2%,因不能上SNS而感到焦躁的占36.6%,只要一登陆人人网就有兴奋感的有44.5%,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人人网使用的有35.6%[2]。综上,用户对人人网依赖程度相当高。
一、人人网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熟人网络的“维模”效应
人人网的好友圈主要以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为依据而构造的,也就是说,这些同学朋友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并且自我封闭的熟人圈子,没有或缺乏相关经历和身份的外人是被排除在外的。身份经历的限制和局限给人人网中“圈内圈外”的人画出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如同文化圈里著名的“维模功能”[3]:当外来文化和现有文化产生冲突或不平衡时,现有文化圈子就会形成一个坚硬的屏障,抵御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人网被称为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版,用户黏性和活跃度都较强。这主要取决于人人网的主打特色—人人连接和实名制注册。人人网打破了这种不确定性,其经营理念为“因为真实,所以精彩”。这样保证用户之间的信任,降低交友成本。“只有在我们直接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4]”人人网“好友添加”应用中,确立了好友过滤、筛选设置,确保了个人在添加好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认识的好友占校内好友比例”中,10%内的占44.5%,30%以内的占27.3%,也就是说,71.8%的人好友中已认识的占七成以上[5],这表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占据了人人网上交往的主要比例。人人网的“好友添加”应用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熟人网络的特色:用户在选择接受好友时,倾向选择与自身所处环境有关系的人,这些人群最终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熟人网络。在这个网络里,用户特征、背景、身份,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固定的,即使吸引一些少数的“外来人口”,也是在不影响、不破坏原有社会关系平衡的前提下。因此,人人网形成一个个熟人圈,不同的熟人圈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身份界限。
2.交往娱乐化易“娱乐至死”
人人网中过分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包括用户交往中娱乐发泄的心态和审丑心理的变异。娱乐化功能是SNS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各类心理欲望:交流欲、表现欲和幻想欲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6]。人人网上必要的娱乐交往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现如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心理学教育在我国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基于网络的媒介化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压力和心理问题,起到了一个“泄压阀”的作用,也影响了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过分娱乐化。例如,人人网农场、买车抢车等游戏,它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缺乏、渴望互动的心理,但也造成了另外一种危机—沉溺于这种虚拟、快感式的情感互动体验。长远来看,它不仅会让人沉迷娱乐,也会使得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逃避心理。另外,人人网中兴起的“咆哮体语言”、评论留言甚至个人主页心情的发布,都处于一个“娱乐发泄”的状态。“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7]”娱乐化不仅仅表现在沉迷于人人网游戏和戏谑语言的运用上,也表现在各种恶搞视频、相册的盛行中,人人网用户交往中近乎以“嬉皮士”的心态游戏着周遭的一切。赫胥黎早在几百年前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中就曾预言过,我们的文化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