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追风式道德审判,造成无谓恐慌
在微博事件中,人们就像参与集体活动一样,围观着碎片化的信息和情节,同时也热衷于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使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但瞬间的升温并缺乏恒温的热点话题,总是随着新事件的发生而被掩盖。因此在道德审判的过程中,道德不再有积淀,对事件的认知、评断都多多少少出现片面化。人们在微博中不断地享受着这种“观”之快感,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在这种围观并且评论过程中,他们也在担心自己是否有一天会被别人评判。于是,官二代、富二代、城管等群体,先后被博友们戴上了“道德和社会秩序威胁”的帽子,微博道德的恐慌就如同风向标一般,总在快速的变化[6]。
(三)围观中的免责优势,使得虚拟世界中漠视道德责任
当微博能够吸引大量网民关注的同时,群体的道德舆论或行动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在群体传播中,个人网民总是试图在进入群体网络之时,将群体责任意识转嫁或是分散给所有网络成员,从而最大程度削减个人的责任感。这也就意味着当每个人都有责任时,也正是人人都无责任时代的到来。因为这是在善良的目的下,有人打着捍卫道德的旗帜,从事道德作恶,最终造成不道德行为的伤害。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微博围观中冲动多反思少,热情高责任意识不足。
四、微博围观现象之反思
公共领域中微博围观现象的发展得益于民主社会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增强。当微博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市民记者”时,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微博的围观现象维护道德、推动正义的正面性,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所隐含的道德风险,我们也应当在反思中寻求其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促进政务微博发展,加强与网名互动
政务微博,是在微博公共领域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趋势而产生的。作为微博的一种具体分类,他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参与微博世界的讨论,有利于打破以往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僵局,对我国民主政治空间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于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来说,政务微博更加需要精心运作,做到及时更新与交流,用平和的态度与公众沟通,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信息的复制与粘贴[7]。
1.快速、全面、有针对性的发布信息。一个谣言的产生,其事件的重要性,事件信息中的清晰程度,以及谣言传播的强度和范围,都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虚假信息,更需要及时辟谣,提供官方准确信息。对于热点事件中民众存在的疑点,应该及时披露随时关注,以防滋生谣言。在山西“6岁男童挖眼案”中,正是由于官方消息的不断更新,及时报道事态的发展,才让受众看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案件发展过程。2.加强沟通,鼓励人们文明、理性上网。在面对大量热点事件时,及时处理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有助于微博世界的良性发展。在沟通与交流中增强官民的理解与信任,才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以及提高公民的媒介伦理意识。3.培养主流微博“意见领袖”。当发生引起网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围观事件时,一般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官员进驻微博,发布具有更加权威的言论,可以让政府更加容易引导微博舆论朝健康方向发展,最终促成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