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2期

寻找报业走出“本领恐慌”的钥匙【2】

裘正义

2014年03月10日17:08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拉杆箱记者”、iReport:

两个全媒体案例

2011年底,哥伦比亚大学推出题为《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的报告,其中列举了《纽约每日新闻》对艾琳飓风进行创新性现场报道的案例。其网站首页换上了现场直播博客“暴风追踪”,派出的记者多媒体记录实况,报道中穿插着气象服务、应急服务以及政府信息,因而赢得了相当程度的好评。但这其实只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成功,因为《纽约每日新闻》报社总部在纽约,在艾琳飓风到来那天,警方严格限制上班的员工,但假如编辑不去总部,就没办法登陆新闻内容管理系统。为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保持网站运行,只能让散在各处的记者以直播播客的方式上网报道,报社则在后台添加最新服务信息,从而在飓风期间向居民提供整体的新闻报道。

由此,人们开始思考: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再造新的新闻生产流程?

CNN的iReport栏目可以作为新新闻生产流程的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9月19日泰国当地时间22:30,正在直播纽约联大会议布什发言的CNN国际频道,在第一时间插播泰国政变的口播新闻。随后,iReport鼓励观众为其提供政变的最新进展。两小时后,泰国人纷纷参与报道或发来现场视频。iReport实现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由用户主动上传报道内容,媒体设专人负责审核,并为该内容添加编者按,以保证新闻生产的品质,从而在主流电视新闻机构上首次让其观众看到公众和记者的混合报道。

在这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下,既要求媒体建立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又相应地要求记者具备全媒体能力。

什么是全媒体记者呢,在美国培训归来的报社同事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

华盛顿WUSA电视台的一位女记者,被同行称为“拉杆箱记者”——她随身携带的箱子里不仅有电脑、摄像机等全套采访和发稿设备,甚至还有帐篷,随时准备出发。作为全媒体记者,她这样描述自己典型的一天:早上在家里发出稿件,驾车外出拍摄,遭遇堵车时,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汽车引擎盖上做现场直播,上传到twitter及新闻网站…… 这些新媒体时代的全能记者,具有一个典型特征:必须掌握twitter体、facebook体(或网站体)以及报纸新闻、电视新闻体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方式。

所谓twitter体新闻,即为一句话新闻抢发; facebook体新闻,则是记者为网络版所撰写、比twitter体更加详尽的新闻,转发到所在媒体的账户上(网络版新闻的结构,除了包含新闻报道要素外,可能会配合一些简单的新闻背景介绍);至于报纸新闻,是通常所说的深度解释性报道,即就这一新闻事件,采访当事人或相关专家或业内人士,作分析解释或平衡报道。最后,则是按照电视台需求进行的直播连线、专题片、快讯等各种电视新闻。全媒体记者每天从早到晚,为各种媒体提供度身定做的报道,当最后一步——电视报道完成后,已经完全被“榨干”得筋疲力尽了。

事实上,美国许多报社对记者展开的全媒体技术培训中,一些不能掌握全媒体技术的所谓资深记者已经被逐渐淘汰。

面对这样的“拉杆箱”记者,国内传统报业的记者能不感到“本领恐慌”?也许更有启示意义的是iReport这样的全新机制。当我们不少报纸仍在享用着准垄断行业“最后的晚餐”,仍在不靠市场靠市长一心只“求包养”。单一的传播平台、僵化的运营机制、单向传播的方式,只能造成传播效率的日益低下,演绎为媒体机构的“本领恐慌”。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确成为“关键”问题。传统媒体自身不从“本领恐慌”中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那么记者向全媒体的转型就找不到动力,本领的提升就找不到平台,真正走出恐慌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