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2期

寻找报业走出“本领恐慌”的钥匙【3】

裘正义

2014年03月10日17:08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技能,技能,还是技能”:

媒体人生存法则

那么,从媒体转型的发展趋势来看,相应的记者转型应培养和提升哪些方面的本领呢?

福布斯中文网发表的文章《2013年新闻记者应了解的十条生存法则》,对处于“本领恐慌”中的记者提升职业技能提出了具体意见。比如:记者需要成为一种万金油式的人物,能拍也能剪,能录音也能编码,甚至还可以去做数据分析,挖掘数字背后隐含的信息;记者要为多平台提供适合的内容,媒体会“先考虑读者后考虑编辑,先考虑软件适用性后考虑报道内容,先考虑言辞简练后考虑长篇特写,先考虑移动设备后考虑电脑”;记者要能以受众容易并乐意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媒体将重心从“提供内容”转移到“提供愉悦的阅读内容体验”上来;记者要成为海量信息的“管理者”,其角色由自采自写的撰写者转变为“协助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并通过对信源的验证核实、在报道中加入来自目击者在网络上的说法或现场视频,来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与此同时,新闻机构越来越多地发动受众来作为报道真实性的检验者,扮演起“谣言粉碎机”的角色,对不准确的报道进行曝光。

“技能,技能,还是技能”。这篇文章强调,做好准备积极迎接改变是关键, “无论是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还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化从未停歇,你必须去迎接这种变化,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在笔者为“报业转型的本领恐慌”所做的网上调查中,一位年轻记者留言:(作为)网站报纸都干过的一线小记,最大的恐慌是“不知道我的竞争对手是谁”。从前只要写好报道,横向对比同城媒体,是纯业务的竞争,说白了就是采写能力的PK。而现在面对的对手不仅是同城媒体,也有国内同行,且跨媒体,因为互联网受众只在乎速度最快或内容最权威。这时要考虑速度、形式、内容、受众喜好甚至还要维护客户关系,而这些考量因为载体限制又要有所取舍。记者的报道能力除了底蕴、眼光和写作技巧,维护资源人脉的能力也需要经营。现在,我们的采访对象都能够通过网络自行发布,其中不乏“大V”,媒体传播的价值相对被削弱。我常常在报道高校新闻时准备两个版本,一则用于报纸发稿,另外则准备图片和不同风格的文字用于微博微信,发给大学再次转发传播。而这些心思和技能,因为太多太复杂,确实常令人感到疲惫和恐慌。青年采编对于新设备和规则的学习能力并不弱,但平台(报纸)和这些技能不是完全承载且推波助澜的关系,因而不知向何处发力而难以提高。此外,我们的读者是谁,也是一大恐慌来源。

两相对应,大概可以把记者在报业转型中所需培养的本领做这样的概括:1.操作本领。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手段,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采集、编辑和发布;2.解读本领。调用各类数据库,从中寻找和发现线索,对数据进行准确解读和判断,在某些领域应具有专业级眼光;3.整合本领。及时掌握丰富的社会信息源、自媒体报道源,通过严格的程序加以核实、补充,整合为媒体的报道;4.互动本领。与受众进行即时的深度互动,将受众的意见及提供的新信息,充实为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面对不同的受众提供“定制”的内容;5.协同本领。与其他“传统媒体”以及各种社会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同扩大传播效果。

由此看来,记者与编辑、宣传者与组织者、专业传播者与社会公众,其界限会日益模糊——当我们传统意义上自以为傲的大记者、大写手们因此而倍感失落之际,也正是报人走出本领恐慌成功实现转型之时。

笔者在微信中给了这位记者如下回复,也作为本文的结语:

有恐慌不是坏事,作为媒体人清楚地认识变化着的环境,通过新信息传输手段,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和运用整合资源、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和及时发布的技能,是走出恐慌的钥匙。而媒体如何再造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建立相应的用工、考核和奖惩机制,为全媒体记者搭建促进并充分展示其本领的平台,则更为关键。

(本文部分案例由新民晚报记者孙云提供,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相关研究报告由原文新集团新闻研究所编译,调查中贡献观点的各位同行朋友恕不一一列出)

(作者:上海《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