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拓宽舆情危机回应的渠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传播学的基本常识,也是高校必须面对的舆情现实。在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舆情危机的应对,更多的是在考验高校管理层的新媒介素养。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回应渠道过于单一,很多高校习惯选择在官网上刊登声明,或是发一篇文字稿完成任务;有些高校虽然开通了官方微博,却不注重日常的运营和维护,导致官方微博在师生中曝光率不够、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欠佳。面对危机和质疑,如果只依靠一类甚至一种媒体渠道,难以全面回应网络的声音,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主动地研究并适应手机、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社交平台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工具,扩充信息接收和发布渠道,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立体、全面地向公众呈现事实。
4.尊重传播规律,把握舆情危机回应方式的策略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的官方处置危机事件“黄金4小时”法则,说明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高校应对危机的反应要提速。概况来讲,高校舆情危机的引导策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其一,事实速报,争取信息发布主动权;其二,原因慎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第三,事件进展持续报,随时回应问题和质疑,介绍事件发展情况及 校方采取的对策。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中,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及时发布事实情况并不断更新事实进展,不仅使得自己的官方微博成为媒体记者获取该事件的新闻源,其“微观念”和“微语言”的运用也体现了学校危机公关能力。
5.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理性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乎其成长成才,更关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过硬的信息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必须依赖于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学会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负责任的选择,而且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丰富信息渠道,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网络意见表达方式,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传播,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6.提高对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面对浩如烟海、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除了需要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过滤和净化。另外,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也不可缺少,例如对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维护学校声誉,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影响力;收集师生的合理建议,及时反馈,促进教学、管理上的改革等。舆情监测不应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应该演化为高校公共服务体系,为青年学生、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作者简介:李瑾,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新闻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顾芳芳.网络舆情危机生成机制探究[J].新闻界,2011(8).
[2]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EB/OL].http://tech.163. com/12/0116/12/7NT0RS9R00094MD5.html,2012-01-16.
[3] 江先锋.少数民族大学生舆情激化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4] 王丽,李劲峰.部分地方政府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回应网上舆论[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7/160018598509.shtml,2009-09-07.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