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舆情的发展态势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文章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不同于普通地方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特征,从制度、人员培养、硬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反应能力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互联网应用习惯的显著变化,让高校和网络舆情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由网络舆情及不适当的处理方式给高校管理带来危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宗教观念、文化等影响因素,易于成为舆论安全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如何判断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降低网络传播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不仅对高校完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更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稳定环境的成效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
作为网络使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高校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对象,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影响对象。随着新时期网络传播载体的不断更新,高校网络空间与社会网络空间逐渐融合,微博、微信的兴起,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结合,使得高校舆情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宽。
网络輿情并不会必然地导致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危机与其他危机一样,是事实危机与价值危机的聚合体。事实层面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关系的破裂或对抗,价值层面矛盾主要表现为原则、信念、道德关系的颠覆或冲撞。如2010年底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黄山遇险事件”,年仅24岁的黄山民警张宁海在救援过程中不幸坠崖牺牲后,有媒体和网民曝出复旦学生获救之后的冷漠言行,立刻引发了一场“学生不懂感恩”的道德声讨。随着复旦大学 BBS 的“站内信”中学生们讨论“复旦应该如何‘控制媒体’”的言论被大量曝光和转载后,更激起社会对全面、深刻反思教育深层问题的讨论。
根据学者顾芳芳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生成的ECPG模式[1],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可以定义为舆情主体(主要是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空间表达和传播的,对与自己利益相关或自己关心的各类公共事务所形成的负面、否定的和不良的情绪、态度或意见的总和。其中,“与自己利益相关或自己关心的各类公共事务”是事实层面的冲突,而“负面、否定的和不良的情绪、态度或意见的总和”是价值层面矛盾,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危机的落脚点。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是建立在舆情主体自身关切的各类事实问题基础上的价值危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