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思:秉持伦理,呼唤正义
饮用水安全的知识之争实质上是媒体与企业之间的话语争夺。饮用水标准存在的知识断裂与无能被媒体选择传播,形成公众关注的饮用水安全风险。公众对饮水安全的知识建构来源于信息收集、判断。这些信息处在媒体与企业利用互联网与其他媒体资源建构的饮用水“标准”与“品质”的知识框架中。被媒体和企业“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O’Sullivan,1994)[4]产生冲突,形成风险。知识框架的人为性使其沦为争夺话语与利益的工具。从价值出发的知识框架着眼眼前利益,不正面解决风险,满足不了公众对化解风险的知识的需求与期待,媒体和企业是否会因此信誉扫地,损害到长期的整体的利益?
所以,媒体和企业的知识框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内在联系、息息相关的。乌尔里希?克指出,“世界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沟通合作的“唯一不需要的、非意图的强制性媒介”,对风险的认知会迫使原本不想发生关系的人进行沟通[7]。那么,风险也应成为存在冲突的媒体与企业合作的契机。要在四海皆准的伦理上形成风险认知,媒体和企业才能构筑新型信任与合作关系。媒体报道要将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相结合,不仅对真实客观的事实进行正确的经验分析,还要尽力获取权威的科学解读与技术分析,提升报道专业性。企业公关要从长期利益着手,治标不治本的文字游戏只能埋下隐患。总之,只有在正义伦理观指导下构筑以知识风险为中心的新型媒企关系,才能削弱媒体与企业“自扫门前雪”的恶性风险循环。
(作者简介:曹俊清,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文化、舆论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陈忠,黄承愈.风险社会:知识与存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与“历史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3] (美)杜威著.张颖译.哲学的改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德)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 (美)盖伊·塔奇曼著.麻争旗等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 (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蔡文美等译.媒介公正(第五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 (德)贝克等.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10(5).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