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4期

跨文化报道中图片传播伦理问题【3】

薛蓉

2014年04月02日15:4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还有一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当地人民习以为常的风俗却不能被外人理解。正如藏民的天葬风俗是十分奇特的景观,但它并不是供旁人欣赏的,据新华社报道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6年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指出,禁止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围观、拍照、摄影、录像;禁止在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上刊登、播放与天葬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报道等。那大家不感到疑惑吗?为什么还会有图片?难道拍摄者不会遭受良心的拷问吗?不知道尊重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传媒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也就不得不注意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CNN曾经制作过名叫《西藏的一年》纪录片。将西藏特殊的“共妻”制度传播向了世界,同时关于这一制度的图片也通过各种大众传播途径播撒,我国的国际形象会变成什么模样?是否不被别人理解的伦理就应该被误解,就一定要被异化和妖魔化?

三、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应对图片伦理问题

新闻摄影本身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在伦理道德上处理不好,不但会损害了摄影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还会给被摄对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因此,解决 “拍还是不拍” 这一广泛争论、莫衷一是的两难话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极广泛的现实意义。

既然想要了解世界就抱着一颗宽容的心,而作为新闻人,就得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将这些价值观强加于人。其次,避免就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族裔、地理、性取向、残障、体貌或社会地位形成刻板成见。对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不要吝啬同情。再次,在寻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剧或哀痛打击的人的访问和照片时谨慎行事。新闻人要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可能会造成的伤害和不适。追寻新闻不是傲慢无礼的许可证。最后,表现良好的品味,避免迎合耸人听闻的猎奇癖,要时刻保有人文关怀,或许健全的伦理规范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记者心中的准则。

(作者简介:薛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李跃群.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传媒图像伦理规范初探[J].新闻记者,2007(2).

[2] 何龙盛.新传播时代的图片应用[J].国际公关,2006(4).

[3]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岳芳.视觉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新闻图片研究[D].苏州大学,2009.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