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4期

乌合之众还是理性群体——

以人人网为例探究热点事件如何发酵【3】

王玉婷 李怡君

2014年04月02日16:2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解决之道——培养网络公民

青年网站热点事件发酵的主体是青年网民,但不是所有的青年都能成为热点事件发酵的参与者。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是为了掌握最新消息而进入青年社交网站,75%的学生是因为跟随潮流和交友,还有30%是为了游戏。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将青年网站视为娱乐消遣,情感交往、获取知识的平台,追随身边的朋友的脚步,而非政治性的主体存在。成为热点事件的主导者、参与者的条件是对政治基本的热情,会利用自己的其他渠道来浏览最新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并对热点问题产生情感体验。

网络公民,指的是在网络世界中,对网络热点事件关注、并能遵守秩序地发表意见和看法,推动良好的网络互动环境的公民。而现实中网络公民常被湮没在青年网民中,尤其是在讨论萌芽期,只有网络公民的比例随着讨论的进行而逐渐上升时,整体舆论会变得温和,趋向理性。因此,为了促进青年网站公共舆论的良性生成,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理性群体而非乌合之众,培养网络公民就十分有必要。下文将从社会、学校和青年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1.社会。社会需要提供的是一种良好机制保障自由而充分的讨论,这个机制就是能够提供一个理想论辩的稳定的公共领域。网络讨论可以有意见分歧,不排斥错误和非理性。密尔曾经说过:“在自由讨论能够得到保障的条件下,真理与谬误同时呈现,形成空间的意见自由市场,批判性的讨论过程将展开对所有意见的检视。”在热点事件的萌芽期与扩散期,青年学生的讨论会显得情绪化,而从情绪化转为理性化的先决条件是持续的讨论,直到高潮期的出现。因此,全社会必须提供自由讨论的制度保障,不能为了避免错误言论的出现而封锁舆论自由,这样的不适当的管制反而会引起讨论主体更大的情绪波动。当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时,无形之中会促进讨论主体自身责任感的提升。

2.学校。通过讲座、论坛、竞赛等方式来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效果,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元素,比如校园网络论坛来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新闻专业与非新闻专业都要开展媒介素养的课程,调查中,约72.3%的大学生并不了解“媒介素养”的概念,这其中有将近90%的都是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如今自媒体时代,应当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传播给公众必须的新闻理念和职业素养,对于即将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青年来说,这样的教育更加必不可少。在一些大众传媒发达国家,学校的媒介教育已经开始形成估摸,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轨的教育课程[4]。同时,也要重视校园传统媒体的作用,校园媒体可以提供全面的报道来补充网站的缺失,专业的新闻评析也有利于校园媒体发挥“把关人”的作用。

3.青年。成为“网络公民”,也就是要能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形成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青年作为讨论的主体,应当提高自身的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要学会深入解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充分了解信息的内涵,寻找报道的核心价值。这样的能力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锻炼,前提是青年自身必须有培养此种能力的意识。除此之外,青年应当提升自己对于媒介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的水平,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有所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有着高度的法律防范意识,避免使用媒介时失范。

(作者简介:王玉婷,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专业,主要从事新媒体、大众传播学研究;李怡君,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广播与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3]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 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