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4期

乌合之众还是理性群体——

以人人网为例探究热点事件如何发酵

王玉婷 李怡君

2014年04月02日16:2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李某某涉嫌强奸案”为例,通过收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借助调查问卷、走访形式,定性、定量分析,试图分析和定位青年学生在热点事件发酵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并最终从不同维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学生;媒介素养

 信息依赖于媒介技术,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1]。20世纪80年代以来,媒介技术的革命使得信息量激增,信息传播呈现多元趋势,互联网达成了受众与媒介双向传播的形式。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发表言论,表明观点。现实中可能沉默的青年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拥有了表达自己的广阔空间,言论活跃程度空前高涨。这样的现象虽然推动了言论自由、信息传播,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问题和困扰。

网络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交替往复地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编码和解码是人在大脑中进行的活动,最终借助网络表现出来,因此解码与编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竞争与压力下的大学生们容易对负面消息敏感,如果在不合适的引导下,即使是正面事件,他们也会暴力解码。霍尔指出“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2]”因此,一些热点事件在人人网上的传播极易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尽管很少引发严重的学生群体性事件,但长此以往将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甚至会催生“反向社会情绪”,即“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这样的影响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热点事件的发酵过程提出应对之策。

一、热点事件发酵的温床

SNS网站以功能强大、实名制、成本低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以其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迅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主流信息传播方式。人人网作为中国传统SNS社交网站的代表,成为在校大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网络平台。人人网以其特性成为了热点事件发酵的温床。

1.涉及领域有限,话题传播情绪化。人人网以“学校”为用户寻找组织,网站的好友推荐功能也仅限于校友或者同学的同学。调查显示,77.48%的大学生拥有100名以上的好友,大部分是现在的校友或者曾经的同学。主打话题还是以校园生活为主,很多学生组织和社团会利用人人网发布通知,无形之中使得社交圈局限在了话题氛围相同的校园中,影响了人人网用户的信息接收量。年龄接近、经历类似的青年学生由此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是无名氏,无名氏不需要为他所作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曾经牢固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荡然无存[3]。这个群体中的青年学生们,情绪极易相互传染。数据显示,对于李某某事件几乎90%的评论都会将矛头指向其父亲,甚至挖出李父过去的私事(真伪未知),这样的评论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与转载。但如果由个人评价这个事件时,客观性的要求会让个人克制地不强加联系,在被群体情绪感染的人的行动却会完全听凭一个陌生力量的主宰。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