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关键词:自然灾害报道;灾害新闻的基本类型;负面新闻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在第一时间都对雅安地震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一、理论背景
黄芙蓉教授在《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一书中提出,传统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事件时的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人”情型,以灾害面前人们的行为和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二是“灾”情型,主要以灾害事实本身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三是综合型,即将“灾”情报道和“人”情报道充分结合的报道模式。
二、研究简介
1.抽样时间。根据百度指数关于“雅安芦山地震”的指数图。用户关注度在2013年4月20日和4月22日出现了两次高峰期。媒体关注度在4月21日23日出现了高峰期,随后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13日后基本关注非常少。据此,本研究的抽样时间定为2013年4月21日到2013年5月14日。
2.研究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据统计法和文本分析法。
三、研究对象的分析对比
1.三种基本报道模式。由表1可知,四川本省人民更加关注雅安的抗震救灾情况和动态信息,有很大的信息需求,所以《华西都市报》的报道量最大。《人民日报》全国发行,雅安地震也是举国关注的特大自然灾害,但是基于全国还有一些其他重要事件,所以报道量小于《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全球发行,关注全球重大事件,而且作为国外媒体,报道量较小。
“灾”情型报道模式侧重灾情,其报道内容既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抗灾救灾情况,又有对灾害原因的剖析与反思,最大的缺陷是人文关怀缺失。《人民日报》“人”情型比“灾”情型略多,反映了抗震救灾中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媒体的人文关怀,两者结合,整体报道结构比例合理。
“人”情型报道模式从宣传的角度出发,习惯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救灾行动为报道切入点,忽略客观灾情,即“灾害不是新闻,抗震救灾才是新闻”,作为本地媒体,在自然灾害面前,应该营造积极乐观的社会情绪。
综合型自然灾害报道模式将客观的“灾”情报道和充分的“人”情报道相结合,使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内容得到多角度呈现。这种模式充分吸取了“人”情型模式和“灾”情型模式的优点,相对而言较为合理,但报道内容的纷繁芜杂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种基本自然灾害报道模式中,综合型报道模式是报道角度相对较多,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较为合理的,但从读者的阅读需求角度来说,在一个自然灾害事件爆发初期,人们还是相对更关注灾区的受灾情况,如震级,伤亡人数,救援情况和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在满足这些基本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才会关注灾民的精神面貌和舆论的正面引导。所以,尽管《纽约时报》的报道以综合性报道为主,但是对灾情中人文关怀的报道数量为零,整体报道结构失衡,不值得提倡。三者相比较而言,《人民日报》的“人”情型和“灾”情型报道数量基本平衡,对于自然灾害报道模式运用的最为科学合理。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