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4年·第1期

长歌一曲诵抗联——

浅析八集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

陈默

2014年04月15日16:36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2013年9月18日,适逢“九·一八”事变82周年,由吉林电视台制作的八集高清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综合运用了文献、图片、影像、人物采访、情景再现等多种电视语言对东北抗联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展现。以往,我们在书籍中、报刊上、影视里,都阅览过这段过往,但是,用文献纪录片的方式立体而全景呈现,这是第一次。我们知道,纪录片的法文原意即是“具有文献资料价值”,因此可否这样说,纪录片是历史文献题材最恰如其分的传播载体。《东北抗联》无疑是一部难得的纪录片。从文献性、创新性、艺术处理和表达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文献丰厚——零散碎片拼接宏大的历史画卷

“文献性”是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纪录片“纪录”功能的终极解读、诠释也正是“文献”二字,而它的留存价值也在于此。该片反映的是东北抗联的历史,因此对这段历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成为本片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

1、史料的搜集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14年的战斗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为东北和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了一大批名传千古的英烈人物,彰显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同仇敌忾的伟大精神,书写了一曲感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英雄史诗。

为真实反映这段历史,《东北抗联》摄制组通过档案馆、图书馆、各大学资料馆以及日中口述史文化研究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到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摄制组没有满足于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堆砌组合,而更加注重的是新的发现,很多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资料,比如,日本制作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以及许多彩色历史视频资料;表现日本军国主义嚣张气焰的国联声明及现场退出的画面;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戴孝宣布东北易帜;伪满皇帝溥仪的所谓“建国”讲话实况等等,这些令许多常年从事东北抗联史研究的专家也大为惊讶。可以说,该片代表的是对这段历史的最新认知成果,颇具学术价值,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2、史料的整理

纪录片《东北抗联》以真实还原历史为原则,以大量文献资料和人物采访为载体,在结构上以时间为轴,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选取能够代表东北抗战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作为故事点进行延展,立体式展现了东北抗联14年的悲壮历史。经过一年多呕心沥血、全面细致的搜集和整理,《东北抗联》摄制组在故纸堆里寻找历史的碎片,以期触摸还原真实的历史,把零散的碎片拼接成宏大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发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3、历史遗存的利用

该片在国内外实际拍摄的素材,包括现存的抗战遗址、抗战纪念馆、博物馆等。摄制组还先后采访了十几位专家学者以及当年的抗联战士和相关当事人:包括周保中的女儿周伟、李兆麟的女儿张卓娅、杨靖宇的孙子马基民、日本民主人士山边悠嘻子女士及在世的日本关东军老兵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抗联历史的现有遗存,现在风貌进行了充分利用,这突出表现在摄制组陪同抗联后代前往俄罗斯追思先辈这一活动上。活动中,在海参崴、乌苏里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和费雅斯克村等地摄制组采访了当年抗战的知情者,深入野营地等历史遗址。并对活动进行了实时拍摄。这种田野调查式的采访拍摄,更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活态的存在。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