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一起走过 共同见证 纪念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

2007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华南虎事件聚合网民能量【2】

闵大洪

2014年04月15日13:5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在积极备战奥运会报道的网络媒体中,网站的竞争在年内迅速扩展至谋略层面,上演着一幕幕合纵连横的大戏。如,7月11日,TOM在线宣布邀请国内28家主流平面媒体成立“奥运报道强势联盟”;7月19日,新浪、网易、腾讯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三方正式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强大的“奥运报道联盟”,随后不仅不少网站分批加入,地方主流报纸也纷纷加入。

与此同时,官方新闻媒体,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也在稳步地推进奥运报道布局。如新华社9月12日正式开通北京奥运会东道主通讯社官方网站(beijing2008.news.cn)。12月18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央视国际将以“视频、互动、多终端”为特色,倾力打造奥运网络电视和奥运手机电视。

五、Web2.0应用全面开花之年

中国互联网是国际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因此,国际互联网上的新技术、新应

用、新业务都会很快在中国得到体现。如博客、播客、维客、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网络社区、社区搜索聚合、图片分享、视频分享等各类新型网站的涌现构成了中国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后一道耀眼的风景线。即使是博客,从文字博客到图片博客,从音频博客到视频博客,从常规博客到所谓的“迷你”博客(又称“微网志”),各类形态在中国互联网上都有所展现。

博客被视为Web2.0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博客在中国发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两个阶段:2002年至2004年为博客小众化阶段,即初始阶段;2005年至今,为博客大众化、普及化阶段。12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博客作者已达4700万。到2007年,应该说独特的博客文化已经形成,出现了精英(或称“名人”、“专家”等,其中开设博客的还包括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博客与草根博客共舞、实名博客与匿名博客并存的局面,博客的媒体性质更明显地凸现,如4月,华声在线精英博客频道获得湖南省2006年度新闻奖评选一等奖,这在国内新闻界还是首次。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启程前往南极,新华网记者张建松与科考队首次通过博客向全国网友报道考察进展情况。这都是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国内新闻领域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一个证明。商业门户网站由于技术、资金、运营、推广的到位,使博客业务迅速成为网站一个新的增长点。截至2007年9月14日18时,新浪个人博客点击量超过1亿的已有两位(徐静蕾和韩寒),超过5000万的有5位,超过100万的博客高达908位。博客已成为不少网站的主营业务之一,其对网民的吸引力及网站流量的贡献巨大。

今年,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依旧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宽带用户持续高速增长取代了以往最被关注的网民数量增长。据CNNIC第16次调查,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宽带上网人数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据CNNIC第18次调查,截至到2006年6月30日,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增长率为45.3%,在全体网民中比例已经达到62.6%。据CNNIC第20次调查,截至到2007年6月30日,宽带上网人数已达1.22亿,在全体网民中的比例更高达75%。宽带网络打破了以往音视频传播的瓶颈,为影像时代的到来造就了必要的前提。

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无线接入(含手机接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接入方式。据CNNIC第20次调查,截至2007年6月30日,使用无线接入的网民已达到5500万,无线接入比例已经突破1/3(34.3%),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规模已经达到4430万人,接入比例已经达到27.3%,手机网民数较去年翻了2.6倍。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到今年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23亿户。当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信与传播合成为“电信传播”这样一个新概念,如手机技术应用的发展,使其从双向语音通话的工具发展成为个性化的随时随地随身收发信息的媒体终端。

互联网新业务的开拓与增长与以上两大发展相关联。有评论指出,Web2.0阶段的业务与宽带网络密切相关,而业界在今年内开始探讨的Web3.0阶段的业务则将与无线移动网络密切相关。

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数是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媒体网站,因此,

网站的发展是与新闻媒体的数字化整体发展密切相关的。近两年来,“数字报业”、“数字广电”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如中国数字报业的发展,有两种形态遍地开花,直到今年仍方兴未艾:一是手机报,一是多媒体数字报。媒体网站在“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的探索中,不断利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

六、网民参与空前活跃之年

由于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更加广泛的新应用,具有近2亿规模用户的中国网民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其中。这种参与是多方面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便是其中之一。如2006年11月郑州至开封间近50公里的快速路建成,有“半月大哥”等网友在论坛中率先建议可利用这条路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以提高两市乃至河南省的知名度。两市网民纷纷表态支持,继而发起网上签名活动,后在两市政府的推动下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今年5月6日,第一届“中国郑汴国际马拉松”成功举行。

著名互联网研究学者丹·吉尔摩(Dan Gillmor)指出:“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成为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员。他们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建立起加入社会和政治讨论的平台。”如,2005年以来大众化的博客、播客等应用,不仅最全面最生动地记录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动,而且成为新闻源或事件导火索,成为跟踪采访社会事件新闻的正在进行时,成为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在今年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如3、4月的重庆钉子户事件、5、6月的厦门PX项目事件、 11、12月的沈阳蚁力神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网民利用各种互联网功能进行爆料、报道、评论、动员、串联。

6月5日,《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截至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众多论坛均以“紧急呼救”和“全国网友都在转发”的标题将此帖置顶,迅速将此事传播到全国。这次“网络上访”震憾了百姓的心灵,在网上和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行动。

由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伪辨别,是从10月延续到今天仍未有明确答案的事件。广大网民的质疑和不依不饶地追寻事件的真相是这一事件的最大特点,同时主流网民表现得相当理性。在整个事件中,11月26日网易独家公布周正龙拍摄的40张华南虎数码照片,并随后发布六方鉴定意见,是网络媒体直接介入此事件(信息披露由湖南红网配合进行)试图一槌定音的努力。尽管到本文截稿时,此事件尚未落幕,但事件再次说明,任何人不要低估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将信息披露、内幕挖掘、人肉搜索、历史记忆、专业分析、犀利评论等通过互联网各种功能聚合在一起时产生的能量。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如何面对“网络政治”、“网络民主”、“网络舆论”、“网络民意”,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有无快速反应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执政水平的一项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年内一批相关的论述文章见诸报刊、网站,包括党报党刊和新闻网站,如《党政官员,直面网络时代》(载8月14日《人民日报》)、《官员触网全面提速:从网络了解研判舆情成趋势》(载8月16日《南方周末》)、《官员“开博”彰显“电子民主”》(载《半月谈》11期)、《互联网时代来临 官员应如何应对?》(7月2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策划专题)、《书记们不妨到互联网上去蹲蹲点》(4月29日新华网评)、《领导干部上网应该成为常态》(2月21日红网评论)、《互联网?政治生态?领导干部》(7月25日《人民论坛》杂志特别策划)、《领导干部要适应“网络政治”的发展》(中共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文章,载《学习时报》388期)、《网络政治的实质是民主政治》及《互联网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载《网络传播》8期)等。党建读物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与领导干部谈互联网》一书。

七、网络管理加大力度之年

公安部、中宣部等10部委决定,从4月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这是自2004年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又一次大规模行动。与此次行动相配合,公安机关于6月底前在全国重点网站、论坛设立了网上“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针对网上有害信息传播个案,有关管理部门也及时采取措施管制,如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8月曾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查处网络淫秽色情小说的紧急通知》,国家广电总局曾于2006年12月底和今年4月先后下发了有关依法查处非法“网络电视台”的通报。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等12个部门于年底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12月4日起到2008年1月30日前,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针对网上非法发布“性药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的专项治理整顿行动。12月20日,《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三稿)》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条例》将计算机信息系统按照其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分为五个等级,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的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二十四小时内暂时停机、暂停联网、备份数据等措施。12月2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信息产业部共同颁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第56号令)。该规定自2008年1月31日起施行,规定所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今年起,信息产业部提出网络“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新监管措施,由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环节中处于主导位置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负责具体的净化网络工作,杜绝有害信息通过接入层进入互联网。据统计,自今年以来,基础运营商配合管理部门共切断了无证擅自提供接入IDC(接入服务单位)1500余个,切断不良网站1.4万个,删除不良信息近50万余条;在整治违法不良短信息方面,截至到11月初,基础运营商已配合公安机关对7万余个提供违法不良短信息的涉案手机号码实施了停止通信服务的措施,并对违反规定为网站提供接入服务的ISP(提供接入服务商)进行了依法处理。(数据引自11月16日《法制日报》报道)

与此同时,业界也加强了自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于8月21日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对于是否实行“实名制”的争议,最终确定的方针是:不会强制博客的实名制,但会鼓励实名制。博客服务应当遵循兼容并蓄、文明守法、诚信自律、和谐发展的原则,而广大博客作者也应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做网络文明和科学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