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影《私人订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产品订制”却在市场大行其道,成为各类企业追逐的热点。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传统媒体开始对“大众媒体”的定位、模式、手段等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也在新的浪潮下启动了全新探索实践。
2月20日,华西都市报启动新一轮改版,提出了全新的办报思路,推进报纸由“大众化市民报”向“大众化高级报”转型升级。这种“高级化”转型包括办报内涵的高级化、办报手段的高级化、办报形态的高级化和办报机制的高级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华西都市报推出的“两会关注 华西订制”报道模式,就是办报手段高级化的新探索。
订制途径:传媒集群的整合运用
在华西都市报的改版设计中,“读者订制”这种报道模式被作为办报手段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写进了改版方案。这种“订制化”探索,意图通过华西都市报近几年构建的涵盖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视听媒体、移动新媒体、社区文化媒体和公众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WMG),为用户提供“私人订制”的报道。
全国两会报道期间,华西都市报对这种报道模式作了全面推广和实践。从3月1日起,报纸连续3天在头版黄金版位推出了“两会关注 华西订制”的公益广告,公布了10位采访两会记者的照片,提供了华西传媒用户订制新闻的渠道。
1. 呼叫订制
华西都市报首先通过2011年以来打造的城市公众服务平台——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让用户方便快捷地订制报道选题。“两会关注 华西订制”广告发布当天,就收到了近百个电话,在最高峰时甚至每隔一分钟就有一个电话呼入。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一个话题能收到如此强烈的反馈十分难得。两会报道近半个月,仅华西传媒呼叫中心就收到上千个有效电话。
2. 新媒体订制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运用网络媒介和移动新媒体为用户提供订制渠道,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新尝试。华西都市报通过华西都市网、华西都市报微博、微信公众服务号和移动客户端,为用户开设了多样化订制渠道。除了整合自身集群平台,还联合人民网和腾讯网设置调查主题,将读者对“两会”的表达诉求与网络公众调查相结合。两会期间,网络、微博、微信等渠道的订制也非常热烈,加上两大网站的调查,共收到私信、评论和微信反馈2万余条。
3. 首席订制
在华西都市报新一轮改版中,为充分发挥首席编辑、首席记者的品牌效应,开设了“首席订制”专栏。根据平常生活中用户反馈的热点话题和热点线索,分类推出不同新闻题材的首席记者订制作品,既强化报道的权威性和传播力,又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此次全国两会报道,华西都市报派出了 6名首席记者,读者可以点名邀请记者报道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