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
报业亟待焕发新生命。
早在2013年10月初,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将合并的消息就传出来了。有媒体报道,据其内部通报,合并并不是为了“抱团取暖”,而是为了“更大的发展”,亦不会有报纸因此停刊。
10月28日,上海市委批准成立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据初步估算,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资产达到208.71亿元,净资产为76.26亿元。
报业集团包括了上海市面上大部分的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等。
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徐麟称,上海报业集团“以统筹经营为主要职责,负责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运作。今后集团将负责为三大报社及所属媒体提供相关的后勤服务等保障工作”。
三大报即《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此次合并中,三大报被恢复独立法人建制。其中,上海市委承诺向《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各自注入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
正式合并前,上海市委以及第三方机构已对此进行了多次调研,并于2013年9月初正式启动两大报业集团的调整改革,调研持续了近两个月,对报业集团现有媒体和资产进行细致梳理。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就收到了来自《新闻记者》的调研邮件,“就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哪张报纸可以关掉,二是为什么觉得它应该被关掉?”
魏武挥填的正是《新闻晚报》。
“它的出身带有先天性的致命缺陷,和《新民晚报》过于同质化”,即使“这一次的合并,并不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而是行政指挥的结果”,魏武挥依然觉得停掉是件好事,“我甚至认为早两年停可能更好,没有必要存在两张同样的报纸。以前没有新媒体的时候可以做,但现在先倒的一定是有缺陷的。”
大多数媒体人对于《新闻晚报》的休刊都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惊异,尽管它借由行政力量体现,但同质化竞争和新媒体的挑战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
根据上海新闻出版局2012年的数据,目前上海市共有100种报纸,2012年全市报纸主营业务收入为28.64亿元 ,较2011年的30.96亿元下降了7.51%。全市报纸利润总额为2.97亿元,较2011年的3.21亿元下降了7.6%。发行上,上海报纸发行收入为4.94亿元,较2011年的5.11亿元下降了3.33%。2013年,预计降幅更大。
艰难
《新闻晚报》创立于1999年1月1日,一同创立的还有《新闻晨报》和《新闻午报》。三报的前身是上海滩有名的一张独立老报《新闻报》,新闻报社被合并到解放日报社。彼时,《新闻报》的副总编辑恰为裘新。
由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一手推动,解放日报社调整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组成文新报业集团,形成上海滩此后十多年两大报业集团的竞争格局。
不讳言,《新闻晚报》的成立是为了制衡《新民晚报》。据晚报一位记者张强(化名)回忆,在当时的报业大会上,裘新常强调,要与《新民晚报》竞争,但“赶上肯定是难的”。《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是中国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晚报。最辉煌时,它的日发行量曾达到185万份。
2000年,三报独立,《新闻晨报》成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重点培养的都市报。“当时我们的设想是一日三刊,晨报、午报和晚报,按不同的时段来区分读者群,后来实在没有人会在中午去买报纸,所以午报被广电集团拿去做娱乐了。”《新闻晨报》国内部主任秦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新闻晨报》作为上海第一张早晨6点上摊的报纸,开辟了上海报业的一个新领域,很快得到迅速发展,发行量一路飙升,年底即扭亏为盈。相比之下,《新闻晚报》就艰难许多。
“晚报没有马上成功。发行量从开始的4万、5万、6万左右,一直艰难地爬到8万。报纸入不敷出。”在记录《新闻晚报》改制的《晚报作为》一书里,这时期的困境被简单带过。
同一时期,全国的报业格局亦有所变化,都市报与财经类报纸兴起,报业发展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相对于都市报,正统晚报的发展却并不十分顺畅。晚报主要集中于每天上午的新闻,一般在上午十点至十二点间截稿,两点前后上摊。晚报的读者也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灯下客。
“当日新闻是一种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又不是特别容易的东西。一上午有多少新闻值得去报道?真正发生了重大新闻的时候,到上午10点钟,有多少?只是开了个头而已。但是我们损失了早晨最好的发行时间”,曾任《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现《生活日报》总编廖鲁川对此说道。《齐鲁晚报》于1998年改为早晨出版,改版当年,发行量即增加了十几万份。
有数据显示,早在2002年,全国的147家晚报中已经有108家改为在早晨发行。《齐鲁晚报》曾经承办全国晚报年会,当时全国的晚报中有120多家参会。他们发现,从北往南,国内的晚报正陆续改为早晨出版。
2005年前后,全国晚报“早起”趋势已成大局。而今,仅剩《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及《扬子晚报》等几家仍在坚守。
在《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看来,晚报已经渐渐名不符实,“和当年的不是一回事,现在叫晚报也好,叫都市报也好,虽然这些报纸的名称不一样,但他的定位已经合流,不再具有晚报性质和晚报风格,都是全国的、区域类的综合类日报”。
“这是市场需要,一是增加了阅读时间;二是下午出版的新闻没有优势;三是客户的市场需求,晚报广告只能登半天,客户不喜欢”。丁传光说。
《新闻晚报》恪守了下午3点上摊的时间规则,但改版亦是大势所趋。2001年4月起至今,《新闻晚报》先后经历了4次改版,仍不顺畅。据统计,《新闻晚报》2002年亏损2500万,2003年亏损约3000万,均由报业集团补贴。2008年时,成立上海新闻晚报传媒有限公司。此后渐渐好转,开始盈利。
《新闻晚报》总编辑寿光武此前对媒体表示,这两三年有盈利,曾有4000万元的利润。今年,又下降在盈亏平衡点上。主营业务亏损,但其他理财收入近4000万元。在上海报业市场,《新闻晚报》广告下滑,是广告最少的报纸之一。
可能
这边是《新闻晚报》的关张,那边是《东方早报》高调进军新媒体。
10月9日,“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 作为新一年的征订广告刊登在《东方早报》的头版。
两个月后,与《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发布了名为“中国上海互联网行动正在招募”的封面广告,称要做“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个产品的具体形态仍未确定,已有的资料显示,这个新媒体项目将成为一个时政财经新闻的社区,进行互动式的原创深度报道。
传闻称,该新媒体项目由上海市与联想共同注资,资金规模在1个亿左右。“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我觉得这才是对的。”魏武挥曾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他认为他们对待新媒体的态度正确,“把钱和人拉到位了,再开始头脑风暴,而不是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先定好发展的框架”。
除《东方早报》的互联网行动外,上海报业集团的首个尝试是“上海观察”。这是一个官方的互联网资讯类产品,拥有网站、客户端、同名微信和微博等。 “上海观察”的常设栏目有8个,包括政情、经济、舆情、评论、文化、历史、圈子等。每天更新约10篇文章,其中2~3篇收费。
“上海观察”从8月开始正式筹备,2013年12月10日试运行,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发行,第一年的前期资金达1000万元,也是集团首个付费的新媒体产品,每月10元,一年100元。“上海观察”在试运行期的订阅量已达到13.2万,主要以上海市的党政干部为主。
高渊是“上海观察”的负责人,他清楚记得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举的一个例子,“现在的媒体,特别我们官方媒体,你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下面有很多听众,后来呢,你还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但是听众越来越少,听众到隔壁去听,你虽然还坐在这个屋子里,但是听众已经不在这里了。”
与裘新曾表示的“纸媒行业不需要悲观主义者,徒说无益”相似,《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胡展奋也并不悲观:“新媒体如朝阳新生,光芒万丈,不可阻挡,这点毫无疑问。但不要说它们以后就会一统天下。这不可能。”
本报上海12月31日电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