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新媒体语境下农村文化传播路径探析【3】

段永杰 董小玉

2014年05月06日15:0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新媒体重新塑造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环境

(一)新媒体促成了农村居民文化身份的认同

新媒体技术崇尚自由个性,打破了现实生活中显著的身份标记和局限。使人们可以在这一“安全空间”各抒己见、一吐为快。由于新媒体应用多为匿名性,也使得农村居民更为直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真实表达提高了社会互动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带来社会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悄然改变了农村居民原有的文化身份,使得农村居民在新的情境局面下发生了地位、身份互换。实现了技术、观念、内容、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

(二)新媒体加快了农村居民参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家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生动的体验。新媒体打破了长久以来农村社会“论资排辈”的家族话语体系,使农村居民的公共空间从家庭走向社会,与主流的社会化公共空间成功对接。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成为与社会同步的一份子,这样的共同体是用一些通用的无障碍的话语空间构成。

三、新媒体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进程中,农村居民对新媒体的使用,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与观念价值转型,实现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助推新农村信息文化传播

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居民在经济生产、文化需求、消费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转变,传统的媒介信息传播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所形成的新需求。新媒体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模式可以适时有效的缓解并解决这一“弊端”。

同时,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社会转型也使得农村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由此带来多元价值观念的迸撞,这些因素激发了农村居民对批量信息的需求和即时信息的“渴望”。新媒体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的传播特征,在助推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在差异化信息服务中弥补了大众传播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缺失。

(二)新媒体打破信息藩篱成功构建“公共信息空间”

在大众传播构建的公共信息消费服务体系中,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很难即时便捷的递送的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使得农村居民对信息的消费只能被动实现。这种传播模式无疑提高了信息消费的成本,由于缺乏反馈渠道,同时也造成信息传受双方的相当阻滞性。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跨空间、零时差的移动交互联接。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成型,一些移动运营商也专门针对农村居民这一消费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如中国移动联合涉农权威单位推出农信通,它通过短信、语音、互联网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供求、价格行情等个性化信息,保障农务畅通,推进农村信息化。新媒体通过优势互补,逐步打破信息藩篱成功构建“公共信息空间”。

四、新媒体在新农村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新媒体首要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农村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农村居民在消费信息的同时,也在制造并传播信息。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庞杂的信息总是鱼龙混杂,不排除传播者为吸引公众眼球,刻意造谣发布假新闻的可能。在新媒体时代,监管部门如果不能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谣言就会掩盖真相,造成不可挽回的社会代价。

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完善、机动的舆论引导机制,保证舆论导向的公信力。发现谣言苗头,相关部门必须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真相,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同时,结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及时掌握新媒体动态,建立完善协同的舆论导向监测、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二)着力培养农村居民的知识素养与媒介素养

新媒体语境下,虽然信息的获取是自由平等的,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媒介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当前,一些农村居民还不能主动运用新媒体获取有价值信息。这种媒介素养的养成不可能一朝一夕、自发自觉完成,而应该通过大众媒介、政府部门、文化教育机构等组织正确引导和推进。在帮助农村居民鉴别新媒体信息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他们过滤负面信息的能力,使农村居民不至迷失于一些新媒体信息的负面影响中。同时,恰当利用新媒体维护自己的各种权利,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应用新媒体传播现代文明,助推农村社会成功转型

在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大潮中,新媒体的传播学特性决定了其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丹尼尔?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中阐述了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他把大众比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传媒对于个体或团体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有重要作用,可以把社会流动和变革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媒介也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今天,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中国的媒介环境取得了可喜的变化,理应通过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在农村地区广泛推介现代文明成果,在知识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尽可能使农村居民打开视界,打下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从而得以最终完成新农村城镇化的成功转型。(作者简介:段永杰,男,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播文化研究;董小玉,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播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85.

[2] 朱天,李晓.论新媒体在新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功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3]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岳琳.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研究——基于8省区的实证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2(9).

[5] 李红艳.新农村,新媒体与农民日常生活的变迁[J].新闻界,2008(1).

[6] 李卫华.新媒体发展与农村社会的新陈代谢[J].河南大学学报,2011(5).

[7] 李铁锤.新媒体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J].传媒观察,2009(4).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