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网络流言的传播路径、影响及治理?【2】

——以2012“世界末日说”为例

冯菊香

2014年05月06日15:2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世界末日说”传播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魔弹论”的现代版

2009年上映的美国灾难大片《2012》席卷了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票房达到7.7亿美元。该片犹如一颗魔弹击中所有人,掀起了“世界末日说”的大讨论,在三年时间里不断释放它的能量,2012年达到了高潮。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应声倒下,但仍不能忽视其强大的效果,很多人还是或当真或娱乐地把电影所传递的“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信息记忆了下来,并有意或无意地传播这一说法,造成现代版的“魔弹论”现象,如2012年12月4日是成都双流县九江镇的“赶场天”,一些听信流言的市民在集市上疯狂抢购白蜡烛和火柴,造成白蜡烛脱销[5]。国内一些地方发生“全能神”邪教组织人员利用2012“世界末日说”非法聚集、上街散发宣传资料,散布世界末日谣言,鼓吹“只有信教才能得救保平安”,蒙蔽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信教等等,这些乱象是2012“世界末日说”传播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世界末日说”迅速传播的原因

1.社会原因

2012“世界末日说”得以迅速传播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有论者认为,“世界末日说”的广泛流传,显示了人类信仰的缺失。就我国而言,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众多矛盾,如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幸福感指数却没有呈现出正相关地提高。不断攀升的物价,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工作难找、工资难涨等种种问题凸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二元化、仇富仇官心理不断积聚等因素,加剧了公众的“不安全感”,即公众基本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这种心理加剧了恶性循环,加剧了民众对社会的不满,诱发公众对“末日说”的推崇,渴望“世界末日”后人类回归平等,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受多元文化冲击的民众开始相信“世界末日说”,并积极参与传播这种流言。

2.传媒的推波助澜

(1)《2012》引发的恐慌

灾难大片《2012》聚集众多灾难,展现了一系列震憾人心的场景,如洛杉矶的超强地震,黄石公园火山猛烈喷发后的天降火球,由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吞没印度,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像倒塌……这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片中的逼真特效和引用的玛雅历法,使观众在娱乐之余也信以为真。尽管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们一再声明“2012年12月21日绝非世界末日,呼吁观众切勿因沉迷科幻电影而杞人忧天”,但还是有不少人坚信不疑。这与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科幻小说家H?G?威尔斯的作品改编成广播剧引起的恐慌如出一辙,可谓“魔弹论”的现代版。

(2)新媒介建构了“拟态环境”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已然成为现实,互联网让全球人沟通没有障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地方发生的灾难瞬间就会传遍全球,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如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造成11.3万人丧生,25万人受伤,近150万人无家可归。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死亡750人,同时有2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损伤。2010年3月21日,冰岛南部火山喷发,欧洲多个国家关闭机场。2010年4月8日,中国广西贺州市出现近20个由地陷形成的“天坑”。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2010年世界各地频发自然灾难为2012“世界末日说”做了“铺垫”,民众猜测下列事件可能是末日来临的前兆。灾难的发生越集中、频繁,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越让人恐慌。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主要通过大众媒介间接形成,加之个人直接的经验性感知有限,这种压缩和扭曲真实的“拟态环境”,被公众当作客观世界的真实图景看待并作出反应,恐慌及混乱自在意料之中。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