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4月下

在融合与坚守中升华报纸价值

——以四个案例解析华西都市报新一轮改版

方  埜

2014年05月26日13:30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2月20日,华西都市报启动新一轮改版,改版辞《能赢了岁月的,终究是那碗“芙蓉鸡汤”》,讲述了一个老成都心目中恒久难忘的那碗芙蓉鸡汤的温暖和滋润。这份温润,恰如报纸给这个碎片化时代所带来的光芒。

光芒如何恒久?怎样更有价值?昔日让报纸引以为傲的大众传播优势,又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持、转变、创新?

面对新的变化,华西都市报编委会今年首次提出推进报纸由“大众化市民报”向“大众化高级报纸”转型升级。关注读者关注的,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只是,这种关注,不再是报媒习惯的单向传播,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抄录,不再是单一平面的报道。在信道多元的年代,我们寻求融合,树立网络思维,了解用户需求,打通报媒与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通道;在信息泛滥的年代,我们坚守专业,整合资讯、洞察社会、引领思想,做“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正是在融合和坚守中,报媒价值才能得以升华,报纸的荣光才会恒久传承。

以网络思维为先导

——马来西亚人质劫持事件的全时、全媒体传播

何谓办报的网络思维?我们将其视为信源依靠网络、内容区别网络、传播引领网络——以依靠网络为基础、以区别网络为根本、以引领网络为目的,重塑采编业务,重塑专业价值,重塑传播渠道,重塑评价机制。

4月2日10点半左右,马来西亚沙巴发生人质劫持事件。华西都市报记者李潇雪正好在事发酒店,在短暂惊恐后,她发回了大量的现场照片和信息。4月3日凌晨1点09分,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发出第一条微博【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被绑架】,全球独家原创的这条消息,迅速被大量转发。

就在第一条微博发出的同时,后方的报纸编辑也在忙碌地制作专题,除了将凌乱的信息梳理得更有条理,调动各种采访资源核实信息真伪外,还从绑架的原因、沙巴的背景等延伸角度组织了大量材料,制作版面,力求比网络信息更加纵深。

全时、全媒体传播,让华西都市报在这次重大报道中再次让人记住。截至4月3日下午3点,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关于该事件的一组报道,总共被转发评论超过10万次,总阅读量超过2500万次。华西都市网关于该事件的新闻专题总点击量超过50万次;华西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推送阅读量超过5万次;国内有超过500家网站援引华西都市报消息关注此事。央视、美联社、东方卫视等数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连线本报,要求获取前方最新消息。4月3日华西都市报一版和二版重点包装此事,成为最大的卖点。

按照原有的办报思维,对于这种小概率事件,一定是以报纸为最重要的发布平台,千方百计地保证次日报道的独家性。但是在此次报道中,我们充分诠释了网络思维,将原创内容的网络传播排在第一梯队,抢时间抢速度,并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了央视、东方卫视等数十家媒体的连线。报纸传播作为第二梯队,做细节做深度做解读,通过整合,进行专业的再加工,有别于网络已经传播的内容,构筑起“一次采集、N极发布”的立体传播阵型,展示了原创的力量。

在报网融合方面,我们确立了集群整合传播原则。重要突发新闻实行报网台联动,按照不同介质特性进行全时全域、不同特色的播报,形成华西传媒集群报道云。最有关注度的新闻必须全力做到同城最优、网络最优,将网络传播率和影响力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报纸出版方面,我们确立了网络思维引领关注顺序的热点生产规则,颠覆原有固定的版位顺序,打破部门架构主导版面内容的分配模式。版面编排不再以部门功能来划分版面(如要闻、成都、四川等),而是按照网络传播效果择优刊发,实行“版面订货”模式,推行“内容竞争上岗”,每日按照各部门提供的重要看点来设置版面。另一方面,我们也严禁照抄网络,无原创不发稿——一定要有更翔实的细节、更独特的角度、更理性的解读、更权威的观点、更人文的关怀、更实用的服务。此外,我们还将网络传播效果纳入考核体系,变专业考核评价机制为效果考核评价机制,以效果反馈作为指导办报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数据反馈成为好稿件评定的重要参照标准。

注重思想引领

——“华西观察·民生备忘录”大型系列报道

在信息并不稀缺的当下,我们着力提供更多原创、深度、负责任的观察和有分量、可依赖、理性的观点。我们有责任通过走访、调查,画出坐标,让受众在其中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方向。

从3月17日起,华西都市报推出“华西观察·民生备忘录”大型系列报道,就房价、交通、环保、理财、医疗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派出多路记者,放眼全国,实地走访,落脚本地,翔实调查,每周连续五天就一个主题每天以一个整版的规模进行报道,为读者梳理背后的真相,厘清未来的走向。第一期《2014,房价去哪儿》,解读杭州、南京、青岛楼市同时拉开降价序幕的背景,探寻成都的房价到底会向左还是向右。第二期《2014,寻找城市疏堵路径》,我们走访了南京、香港等地,并以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在成都地区汽车保有量达到268.59万辆,连续62个月新车上牌数月均超过2万辆次的情况下,怎么破“堵局”……

这组大型系列深度调查报道,和以往大众市民报一事一报的风格有很大不同。这是一组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报道,只是我们更看重背后的联系、价值和趋势。这是一组放眼全国的大型报道,但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立足本土。作为区域性媒体,我们探讨任何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都应该“接地气”,我们有责任通过走访、调查,画出坐标,让受众在其中看清楚身边的环境以及未来的方向。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整组报道就会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泛泛而谈的假大空。

在社会化媒体的冲击下,我们认为强化思想引领价值优先是最为重要的立报原则之一——从单纯的事实报道转向新闻解读、新闻分析和趋势预判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在信息并不稀缺的当下,我们着力提供更多原创、深度、负责任的观察和有分量、可依赖、理性的观点。报纸,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超市,而是以思想引领为灵魂,通过整合、调查,发挥专业优势,以理性引导受众的理解,透视事态背后的隐蔽动向,让受众看到重大事件的本质,在争议中形成共识,在喧嚣中坚持理性,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知道朝哪里走,以及怎么走。

思想的引领不仅体现在选题的策划中,更直观地表现为观点矩阵化。此轮改版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大评论力度——继续强势打造评论版,主攻重大公共事件和社会现象;封面版推出常设栏目《第壹评》,紧贴当天最具关注度、最具争议性的题材发表观点;财经版每周一期《财富论》,针对一周热点财经事件以及商业新闻,以专业深度见长;娱乐版每周一期《话娱圈》,从娱乐圈热点话题和热点人物中寻找独特角度,火辣开评……此外,还推出了“主编评”、“立即评”等多种题材和形式,在各个领域,从各种角度,表达华西观点。

热点专题化

——“单独二孩”政策全面解读

3月21日,四川单独二孩政策通过审议。当天,华西都市报就这条最具价值的本土新闻,以杂志惯常手法——专题化,从政策、答疑、算账、准备四个方面,既详细解读了政策细则,又分析了养孩成本、孩子心理、妈妈生存状态等,一网打尽,成为出彩的报道。

为消弭报纸空间有限的短板,强化报纸专业优势,华西都市报本轮改版提出要做“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其中热点专题化是最重要的着力点。舍弃新闻性不强、碎片化的信息,将报纸的有限空间以专题化的手法,突出深度优势。每日对新闻素材进行排序,选取当日最热门、最重大、最具广泛关注度和关联性的2~3个新闻在1~8版作专题包装,从角度、内容、贴近、思想、延伸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解读。

无论是改版首日《17岁少年PS恶搞:校长东莞嫖娼被抓》3个版的规模呈现,还是《嫣然天使基金N种质疑再调查》4个版的重磅出击,专题化的呈现已经成为华西都市报的常态。由于结构的调整,碎片式的棒棒稿(没有实质信息的会议稿、消息稿)、关系稿在报纸上大量减少甚至消失。

专题化的思路还体现在周末版。华西都市报从2012年开始打造“星期六”、“星期天”周末版,改版后的周末版更加精确地定位于有品位的文化副刊,大刀阔斧地取消了一批受众模糊的版面和栏目,重点以杂志化的手法来打造拳头版面“宽窄巷”。“宽窄巷”刊名由本土百岁文化名人马识途题写,聚焦热点文化话题、文化事件等。改版后第一期用6个版规模,邀多位名人、普通人讲述了各自挥不去的乡愁;第二期以4个版为读者展示了川茶的江湖……每一期的选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从各个方面组稿包装。

在专题化的呈现上,为增强读者悦读兴趣,降低阅读成本,此次改版进一步升级了“新闻可视化”,将相对抽象、复杂而又具有广泛关注度的题材进行可视化操作,让报道更加易读、凝练。系列制图,成为专题化的重要符号。改版当天恰逢《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发布,我们用16张制图全景解读了《决定》要点,制图不仅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报纸更是被不少单位作为学习材料。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华西都市报制图数量增加了20%以上,质量上也更加精致,多为便于手机兼容的竖图。

新闻的个性价值

——全国两会报道,策划“订制新闻”

作为平台的融合者,大众化高级报纸可以充分植入新媒体的用户意识和双向模式,从用户角度考虑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服务问题,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个性产品,实现精准传播,这正是报纸以往最为欠缺的理念和模式。

“私人订制”,是近来很火的词,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真实写照。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华西都市报策划了“订制新闻”,头版刊登10名记者照片,连续三天征集读者问题,记者带着提问上会。市民只需拨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私信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华西都市报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就能订制想提的问题、想看的报道。上千个提问通过华西传媒集群的各个平台和渠道纷纷涌来,实现订制式报道、订制式回应、订制式提问。读者不再只是被动地看报道,而是有了参与报道、参与讨论的机会和渠道。华西都市报就这组报道在中国记协3月25日召开的2014年两会新闻报道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也是作交流的唯一一家都市报。

包括报纸在内的大众媒体,曾经以其巨大覆盖能力的媒介特性所向披靡。但在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优势正在被社会化媒体和自媒体削弱。“我们的媒体”变成了“我的媒体”,大众媒体模糊的受众,正被一个个闪光的手机屏分割成个性鲜明的“我”,而大众媒体却缺乏渠道准确得知“我”的个性需求。

今年改版,华西都市报明确喊出了“您的新闻,由您订制”的口号。通过地理围栏技术,在移动客户端打造“身旁功能”,让读者可以订制“身旁”的各种新闻资讯,搜集用户需求,选择最具价值的线索和信息报道,以开放的姿态探索“众包”、“众筹”的生产模式。

为推进报纸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华西都市报还通过华西魔码等二维码接口、AR技术接口,让读者能够连接到移动互联网的视频、互动话题和移动支付中,打造动报、平台报,用创新产品补充报纸的互动性、参与性,扩大平台基准用户量。

平台的融合还体现在版面设置上。新打造的《华西汇》专版,就是将华西城市读本、华西都市网、华西社区报、华西移动新媒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快乐900电台等集群平台的精品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集纳。

改版,是一次自我的审视,更是一次与未来的对话。固步自封与妄自菲薄,对于正在应对网络冲击的报纸而言,无疑都是雪上加霜。面对时代变迁,报纸的荣光能否如芙蓉鸡汤般历久弥新,更多取决于媒体自身对待变化的态度。

能赢了岁月的,终究是那碗“芙蓉鸡汤”——这份信念来自洞察世界的梦想,来自于服务民生的情怀,来自于守护时代的责任。正如改版辞中写的那样:让人们不被琐碎的信息缠身,不被闪光的触摸屏局限,让人能读透这个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的梦想。

(作者为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