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终于谢幕,与刚开始默默无闻后来一炮而红的第一季相比,“舌尖”第二季的关键词仍然是“口水”,但不是因为垂涎美食,而是围绕片子引发了种种风波与争议。也许是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片子安排成周播的缘故,每一集播出后,观众和网友们都有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吐槽、甚至挑刺。有网友如此评价:“《舌尖1》是围绕美食、食材等叙述故事,天然无雕饰,而《舌尖2》更像找了个煽情的故事,然后让主人公随便炒俩菜。”
但不可否认的是,“舌尖”第二季仍然是近年成功的纪录片代表作。它的海外播放版权已出售给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机构,单集价格达6万美元。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部投入仅3000万的纪录片初步估计收获了近两亿元的收入。而总导演陈晓卿也透露,“舌尖”的故事还将继续,第三季的拍摄已经在筹备当中。
无论是赞是弹,“舌尖2”都已经引发了足够的关注度,而“舌尖3”会不会吸取经验教训,在烹制出美食的同时让舆论少些争议,值得我们期待。
■众说纷纭评“舌尖”
赞
舌尖上的“故事”值得品味
讲故事比讲道理更重要。曾经精致呈现的美食色香味,通过一个个的故事,丝丝缕缕地渗入国人心田,让人开始重新掂量“民以食为天”的分量,不但品味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更感恩食材中的诚信与情义,甚而忧虑五千年饮食文化在利益之惑中的局部迷失。难怪有观众说,“舌尖2”让人看了,不再只是垂涎,还有了流泪的冲动。
在一部关于美食的片子里,如此精心地讲述草根人物的故事,透出编导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这曾是我们容易缺失的一种细小而重要的笔触。如果只是习惯于宏大叙事的笔墨,往往在丢失了生动故事的同时,也丢失了人性的温度、社会的温暖。一部成功的作品,唯有细节,才能生动;唯有生动,才能深刻;唯有深刻,才能独到地直击人心。【详细】
舌尖话题多都是高级红
央视能在周五黄金时间,做出一个媲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这类综艺节目的纪录片,圈定海量电视人群,引来无数追捧、眼馋、惊讶、不满、吐槽,不管拍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耳鼻喉上的中国,这种际遇和高度,是纪录片的至高荣誉。总导演陈晓卿再次强调说:“从第一季我们就确定了,《舌尖上的中国》要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食物是出发点,蕴藏在背后的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
从豆花甜咸的大是大非,到回锅肉是放蒜苗还是青椒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些话题引起的文字游戏,都是欢乐的吸睛术,是高级红,绝对算不上批评。【详细】
弹
《舌尖2》请别忘昨日的来处
中国人讲吃,一日三餐不仅解渴充饥,往往还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先民对饮食的精品意识,如今就自然地幻化成对一部美食纪录片的完美期待。
以前看《舌尖》,我们都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或许我们都应该宽容一点,你在看《舌尖2》第一集时听到的那句:“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不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么?让我们也把这句话回赠给《舌尖2》。【详细】
《舌尖2》已不复第一季的原汁原味
《舌尖2》口感不及第一季,甚至让一些吃货败了胃口,其一是“食材”选择有问题,甚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其二是“作料”喧宾夺主,眼泪和苦难放得太多;其三也许是“大厨”水准不一,每集导演各有风格,却难凑出一桌子好菜。
想象一下如果正等着鱼香肉丝、麻婆豆腐上桌,餐厅却一面放着高雅音乐,一面告诉你下面的大餐有哪些工序,做了多久,主要调味料有哪些……饥肠辘辘的食客当然会掀桌,大呼:“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归根到底,吃货们需要的是真材实料的美食,至于获取食材的方法和美食之后的故事,还是等填饱肚子再说吧。【详细】
论
“舌尖3”不妨先听观众意见
“舌尖”火爆荧屏对于中国的纪录片的快速发展作用很大,尤其是更多观众爱看的所谓“商业纪录片”。陈晓卿自己也曾说过,想要拍一部观众喜欢的纪录片,就要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舌尖2”在播出的过程中,也根据观众对美食的诉求做了调整。从目前的反馈看,似乎观众对美食的期待更高,那么如果设计时就多加入一些美食的镜头,问题还会存在吗?这种估算的结论很难下,因为”舌尖“的魅力就在于美食与人文的结合。现在观众对”舌尖“的吐槽,很难说不是因为“舌尖”的关注度所造成的高期望值。据透露,目前“舌尖3”已经在筹划中,“舌尖3”应该走一个怎样的路线,倒是不妨更广泛地听听观众意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