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3期

基于大数据的“源内容”集成
——电视新闻生产的“逆向”全媒体路径

苟凯东

2014年06月10日13:54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摘要】对于电视新闻来说, 内容的时效性、权威性依然是其不变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媒体化的实施中,还需要有一个“反向”的过程,即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反哺”新闻生产的素材采集,通过大数据的捕捉来提高新闻“源内容”的价值。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生产;媒介融合;大数据;全媒体

一、“分发”新闻:终端的变迁

在开放共享的传播生态中,电视的生存逻辑已经融进了互联网的特质,媒介的单一形态逐渐模糊,电视逐渐向全媒体的多介质传播形态转型。电视的全媒体转型主要想解决的是节目资源基于互联网的“分发”问题。2000年后,全国地市以上的电视台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大多是门户式的,以文字图片为主,“分发”功能不强,直到2009年底网络电视台出现才有了实质性的改观。2009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家网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下属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开播,除了在线直播,还开设了节目点播、回看功能,还有大量自制节目内容,在页面设置、内容推送等方面借鉴了门户网站的特色。截至2013年底,国内有20多家省级卫视建立了网络电视台,一些城市电视台也在自己的官网上设置了网络视频专区,各地“台网联动”战略开始启动。但也必须看到,网络电视台的成立还仅仅是增加“分发”渠道,只是在传输终端上让受众有了更多的收视入口,本质上还是“新瓶装旧酒”。以电视新闻为例,它的内容来源严重依赖“母体”平台,几乎是传统电视台的内容平移,对于新媒体,传统媒体人还带着一种信息获取的优越感,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采访、编辑和播出;网络电视台与新闻节目生产之间也是脱节的,“台网互动”只是局限于网络新媒体在节目后期的被动式跟进或是对节目简单的宣传推广,没有嵌入节目生产的过程当中。

对于电视受众来说,终端便利与否并不是选择电视的主要原因,重要的是内容和传播方式所带来的用户体验。2010年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电视新闻工作流程。这些社会化媒体不仅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讯、收看新闻节目的另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增强了受众黏性。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流程和传播机制。中央电视台2012年11月1日开通了官方微博,2013年4月1日开通了官方微信,2013年5月1日开通了客户端,出台了《新闻中心新媒体运行管理办法》,鼓励编辑记者通过新媒体发布新闻信息,提供节目背景,与观众进行互动,并实施与屏幕呈现同等的考核标准,新媒体成为央视新闻中心在电视屏幕之外的又一大发稿平台。它在资讯传播的冲击力、双向互动的亲和力以及社会影响的感召力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微博、微信不仅改变了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还改变了观众,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可以是自媒体。在与受众的互动方面,微博和微信通过技术和流程的把控,让用户生产内容能够在传统电视中得以呈现,更鲜明地体现传统电视的公共性。

目前,微博的势头似乎正被微信所替代。比起微博基于兴趣的松散链接,微信这种基于朋友圈和强关系的新媒体,功能更加丰富和强大,充分显现了新媒体的沟通和互动特质。微信让电视节目成为社交视频的平台。电视媒体利用微信可以实现的社交化功能包括:聚合的新闻资讯、定时推送的节目预告、与观众互动、征集节目线索、组织线下活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央视新闻”微信账号快速滚动播发信息,24小时不间断直播灾区救援等新闻,首次推出了独家微信视频直播。微信的“摇一摇”、“朋友圈”等功能可与受众进行互动、发布节目信息。在微信超过4亿用户的背后,是海量的用户大数据,媒体可以对传播过程和互动行为进行精准的数据分析,更精确地了解受众,并推送新闻节目。目前微信的大数据可以提供包括用户性别、地域、语言、增长情况、图文信息选择、阅读、分享情况等多种数据指标。

二、“回归”新闻:基于大数据的“源内容”整合

从素材采集到终端收视的全流程改造,通过社交媒体的多终端“分发”,观众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新闻、参与互动、发表观点、上传内容。但在多渠道“分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内容对于传播过程的重要性,真实性、时效性、权威性等基本的新闻价值标准依然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电视媒体不仅要拥有新媒体,更重要的是利用新媒体充实和丰富新闻生产,在全媒体化的进程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反哺”新闻生产,提高新闻的含金量。

每天有无数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多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当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被电视台的采编人员发现并捕捉,再到屏幕呈现时,往往是几天之后的事情了,相反这些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登陆各种网站、社交媒体,虽然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检验,但是网络凭借着传播快速、触角敏锐也分流了不少电视观众。电视新闻有没有可能在时效性上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和网络的竞争中领先呢?除了对自身的新闻供应链进行全媒体化改造,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对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大数据的利用,来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便在第一时间发布,这是全媒体化的又一条路径。目前,国际上很多知名电视机构通过社交媒体的融合,提高新闻发现能力。新闻集团斥资2500万美元收购了社交媒体创业公司Storyful。Storyful是一家新闻数据分析公司,首先,通过标准筛选有新闻价值的UGC;第二步,编辑人员利用多种手段核实这些内容的真伪,他们会检查视频上传者的历史信用记录,以往发过的帖子和评论、人名地名的使用是否准确、使用的图片是不是最新的等等,从鱼龙混杂的信息尤其是图片和视频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以供新闻机构客户使用;第三步,与照片、视频的发布者联系,以获得授权。Storyful相当于一个社交网络时代的“通讯社”,如果是新闻媒体做这些工作,不仅要花大价钱去研发和购买信息筛选的核心技术,高昂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是制约因素。

相比Storyful公司,另一家Newsy公司则为受众展示不同媒体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元化视角。它通过捕获网络和其他移动装置上的视频短片,为受众提供一个理解某一新闻事件的全球视角。网站有专门的值班编辑团队监测电视、报纸、杂志、博客和其他网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资讯,迅速抓取。这家公司利用了一种专利技术,其速度和效率是媒体机构无法达到的。Newsy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主持人用简要的介绍性语言,将不同媒体的视频、音频或者文字串联起来,在整条新闻的最后,进行总结式的点评,并提出问题,邀请观众在网站上发表观点,与节目进行互动。每条新闻的长度一般不超过3分钟。Newsy制作的每一条新闻提供两种链接:一类是已经选用的新闻最初的音频、视频或文章;另一类是其他相关报道的标题。受众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而不只是来自一个国家的报道。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基于大数据对于新闻“源内容”的集成与整合。大数据不仅能帮助新闻记者发现新闻,其本身就是一种新闻形态。大数据可以通过对趋势的预测提前策划新闻,通过分析受众心理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数据新闻作为精确新闻的延展和普及,在信息化社会和大数据背景下将进一步普及,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形态,甚至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自动编写新闻。美国一家30人左右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已经通过其推出的一款同名软件编写体育比赛的报道。它通过iPhone手机用户在某一应用程序中输入的比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写出一篇消息,只需要30秒。虽然这种稿件不像专业记者写的那样生动有趣,但却能将比赛结果第一时间告诉受众。

由此可见,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新闻业务的操作手法,在新闻制作的流程上,最为明显的是将节目播出后的受众反馈提前变成了“前测”。即从原来的“策划——采访——写稿——编辑——审看——播出——反馈”变成了“前测——大数据辅助策划与筛选——大数据辅助编稿与制作——审看——播出——大数据反馈”。

新媒体转型并非建立一个有网络端口的电视台,而是建立一个整合了网络信息的多媒体新闻机构。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海量特征,提供信息选择和管理服务,将是新闻业务重组的方向。

(苟凯东:清华大学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培养博士后)

链接

“大数据狂热”需理性回归

5月5日,美国一家数据解决方案公司的CEO盖瑞·垂尼克在《福布斯》杂志上撰文称:2008年以前,没有人听说过大数据,如今,人们对大数据的狂热就像野火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集体歇斯底里”,指的是一种症状或者一系列症状在多人之间迅速传播,却找不到合乎常理的解释。他认为,是这种“集体歇斯底里”引爆了大数据市场。“当人们平静下来,回归理性,关注的焦点将从大数据存储、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访问软件等方面回到正轨。从看似不相关的数据中识别有意义的发现,为高层管理者的商业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将成为大数据使用者的必备能力。”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