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3期

个性化与人文化:新闻报道的创新之道

陶静霞

2014年06月10日14:06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面对新媒体的汹汹来势,受众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体仅仅口呼“内容为王”已经不够,应主动求变,融合新媒体,予个性化写作以空间。

一、传统媒体:主动借力,介入新媒体

传统媒体新闻人须俯下身子,坐下来,耐心倾听大众声音,剖解信息的来龙去脉;抛弃格式化,与倨傲守成划清界限,以足够的胸怀接纳异质的人物与声音;占领传播先机,做时代风气的引领者;保有年轻的心态,在新技术方兴未艾之时,抢先与其共舞。

抓住“微”字,即抓住了微时代新闻宣传的牛鼻子。作为一档传统的党政新闻栏目,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的《江苏新时空》已有成功实践。从数年前开始,在江苏省“两会”与全国“两会”报道中,陆续引入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媒介新元素,推出“两会微博”、“微说两会”等特色子栏目,赋以党政报道更加鲜活、更有现代气息、更贴近受众日常生活的形式,受到江苏省领导的肯定,以及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该栏目推出“两会微播报”特色子栏目,以微视、微信等热门社交工具为载体,并设计、包装了代表江苏新闻网络主持人的专属卡通形象“小荔枝”,与网民形成热烈互动,在年轻受众当中收获了知晓度和美誉度,为传统媒体借力、驾驭新媒体提供了思路和信心。

二、新闻报道:个性化与人文化

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争当信息的传播者,媒体提供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文本是否具有现代气息、遣词造句是否与受众心有戚戚焉,都是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新闻报道低辨识度的模式化写作在吸引受众上,显然不如个性化写作有力;而口水化写作在面对知识层次较高的受众群体时,不免陷入自我矮化和权威削弱的危机。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本就没有楚河汉界,前者自后者中来,因此,新闻报道不自外于受众,站在他们的世界,运用他们的语言,体察他们的需求,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

以真实为基础的个性化写作,与宣传并不相悖。如果给予其更大空间,可能会成为宣传的得力助手。即使是以理念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最高宗旨和根本任务的党政新闻,在保持事实客观的前提下,也可以为受众呈现与过去不一样的面孔。央视《新闻联播》近年来以街头海采折射社会风尚,新闻稿用词平民化,“本台评论”人文化;《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系列摆脱官媒范式,以平民立场和口吻设置话题,得到知识群体的认可、年轻受众的青睐;《半月谈》依靠“苏北”等重量级评论员,及时跟进重大社会议题,摆出“我观点”,以“我风格”行文,引领舆论方向。

三、解释工具:人性立场和普世价值

在意识形态与私己观照共存的今天,无论是写作党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解释工具都不是无色彩的中性词,它们既包含立场,也提供角度。观点出新、形式创新,恰恰以此为基础。

主流媒体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前提。在此之上,人性立场和普世价值应成为处理新闻素材的解释工具。追问谁与未来有关,有助于厘清主次;利益主体那么多,剖析谁的诉求更合乎人道,有助于选对立场;事实迷雾重重,剥茧抽丝直达真相,才能守护媒体良心。赋予传统媒体鲜活生命力的“走转改”,秘诀无它,就在于这样的形式脚踩大地,“看见”人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同席而坐,桌上摆着世道人心。它是来自上层与民间的双重提示:公平、正义、良知。媒体依靠它们纵览万物,说明世界,创新观念,贡献于未来。

4月14日揭晓的2014年普利策奖获奖名单仍然是对传统新闻报道中高尚价值观的致敬。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和英国《卫报》(Guardian)美国版因报道“棱镜门”事件获得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华盛顿公共廉政中心的克里斯·汉比(Chris Hamby)因揭露律师与医生合谋剥夺灾区黑肺病矿工的权益而获得“调查性报道奖”。这些作品的核心聚焦点是人以及人的权利,用以统摄、整合、解释素材的是人本思想和人性立场。坚持人性原则、以严肃的问题意识进出新闻场、带领人们寻求真相捍卫真理,才能从仅仅满足于追逐、供应碎片化消息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展现新闻报道的独特价值,摘取新闻界的荣誉之冠。

央视近年来的转变值得借鉴。《新闻联播》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新春走基层”系列、“边疆行”系列、“真诚沟通”系列,都展现了较之以往更加浓厚的人性色彩。它们将人性和人心置于新闻报道的中心地带和首要位置,以之作为剖析社会热点甚至争议性话题的利器,以柔克刚,不偏不倚。比如一段时间国人广泛关注新疆切糕事件,央视以一位新疆籍汉族记者回家乡过春节开头,在当地走访几位经营切糕生意的维族同胞,记录他们选材、炒制、售卖的全过程,体验普通劳动者的不易,倾听他们对在外省做出不恰当行为进而影响切糕名声的同胞的遗憾,原生态的新闻素材,朴实的语言,真实、真诚。这样包裹着理解之心、人同此心的好新闻,效果胜过十篇传统评论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