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中庸思想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影响

何小霞

2014年06月12日14:0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我国新闻传播思维方式和报道形态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思维方式中固守中庸思想使新闻报道中官本位意识浓厚,报道内容上趋于功利性与保守性。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构建新型的适合当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传播理念,为我国未来的新闻事业做出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中庸思想;新闻报道;影响

 一、对中庸思想的辩证认识

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可见,中庸已经被视为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宋代学者程颐进一步发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就更简明地指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为静止原则,他反对变化和动荡。中庸即是中和、中道,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强调事物的某种平衡状态,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1]

从现有的资料上看,中国的“中”的观念产生得比较早,,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商时期,就有了“中”的观念。甲骨文中“中”字,本意是指立于正中央的旗帜或徽帜,并反映古代氏族的居民武装多以旗帜为中心这样的事实。周初时期,统治者将“中”的观念运用到政治方面,《尚书 酒诰》中“尔克永观省,作考中德”意为经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中正之德。孔子在继承和发扬殷周时期“尚中”思想基础上,首次将“中”和“庸”结合起来,并上升到这些的高度。中庸将“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天下之达道”的哲学高度,强调“固执”,要求自觉保持与中道的一致。既做到“时中”或“慎独”理财,已达到“尽合乎中”的理想状态。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的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具体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三达德即智、仁、勇三大品行;九经指《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易》、《书》、《诗》。

中庸之道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孔子希望通过恢复旧制,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这个旧制,就是周礼,也就是孔子极力强调的“君臣父子”,讲究尊卑,分出等级,互相尊重。之所以用“中”,是因为春秋末年,各个阶级、阶层的政治家,思想家曾针对当时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和方法。老子“贵柔守雌”,主张用柔软战胜刚强,管仲、齐法家竭力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孔丘继承和总结了春秋以前“中”的观念,提出“执中”的处理矛盾的方法。概括起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过”和“不及”,他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处在保守或冒进,都是不符合“中庸”原则的。

第二,反对“攻乎异端”,《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人也”强调把对立两端结合起来考察。

第三,“无可无不可”的权变性,《论语·微子》中“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意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才能避免片面性。

孔子主张以刚毅的精神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把它贯彻到道德人伦,处事应世,治国立政,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道德生活各个领域,并以“无可无不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去实施他的各种救世方案。

中庸思想确实包含许多辩证法的因素,它反对极端性和片面性,但是,一方面,它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同于一般宗教意义上的修身养性律条,具有极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另一方面,它企图创造一种“中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在那时,这种和谐统一,只能对尖锐的阶级斗争起缓解作用,因而不利于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庸思想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影响

中庸思想主张从社会整体和谐要求出发,研究各部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每个方面的”度”,进而使社会各方达到“中”的状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2] 但是,这种固守中庸、追求平稳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则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褒多贬少,带有明显的保守型性与功利性。

新闻报道的官本位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两千多年来,这种思想深入到了国人的骨子里,故而产生了对圣道权威的尊崇。孔子就曾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天命”即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力量——天道,“大人”是这种力量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圣人”则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这种崇尚圣道、依附权力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在我国新闻传播界,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在报道观念上呈现一种长官意识和强者本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报道就是用大量篇幅报道各地政府官员的各种会议、讲话、访问、视察,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当地政府的业绩,“一切从办传媒人的需要、利益、意志、兴趣出发,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传播对象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3]即使是在灾难报道中,镜头更多的是对准了去灾区视察的官员,而非受灾人民。灾难报道成了对领导者歌功颂德的报道——报道的方式、出发点和重点已经严重走样了。如2010年上海市区一幢高层建筑失火的灾难事件,央视在报道时,说的是某某领导如何连夜赶赴现场,做了哪些指示和要求,看望和慰问受伤群众等等,而对于事件的原由,造成了多少伤亡则放在了报道的最后面。

新闻报道的保守性

我国新闻媒体完全由政府领导,政府任命国家媒介的领导,政府决定其工作方针,负责其主要经费来源。由于媒介所有权完全国有,内部机制层次多且缺乏活力,节目形式呆板,员工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的活力。正如喻国明先生在揭示现行传媒体制弊端时所说:“所谓集中统一的领导,实际上是一连串卡拉OK、自说白话式的错误领导。在这种不断的错误领导中,传媒业的巨大资源在毫无效率的空转中被虚掷和浪费,良好的发展机遇被搁置,传媒实践中的首创精神被压抑和挫伤,传媒人的专业精神及其智慧才干被窒息,传媒产业的内在动力被扼杀。”

在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面临新一轮改革,我国逐渐加大国外电影、杂志、娱乐产品进入中国的数量,这无疑会对中国的媒体造成直接的冲击。[4] 我们不能再用孤立的、静止的文化观念来对待新闻的报道。

新闻报道的功利性

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各级行政领导为了突出政绩,为了所辖地区的“稳定”,要求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多报成绩,少报问题;多报喜事,少报忧事,致使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上多选择正面新闻而舍弃负面信息,形成褒多贬少,扬多抑少,颂多批少的局面,带有鲜明的主观功利色彩。[5] 特别是有关危机事件的报道,我国政府受到多年以来养成的地方保护主义、逃避责任等落后意识的束缚,,习惯用“堵”和“捂”的老办法应对危机事件,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初期新闻传媒的“集体失语”,2005年的松花江污水事件等都是这种思维与心理的典型表现。

舆论监督是媒体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舆论监督是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日益重视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政治和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论证了信息公开化、人们知情权等我过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基本方针。“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十七大政治报告对信息公开的形象比喻。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实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一、媒体屈服于公权力,不敢对社会敏感性问题,如官员腐败、公权力滥用等问题进行揭发。特别是“党报顾及种种情面,在舆论监督方面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显得中庸过度。”[6]二、我国媒体的监督多是事后监督,掌握公权力的官员,其侵犯公众权利的行为,只有在东窗事发后,媒体才众口一词大加讨伐。如7·23动车事件,宁波PX事件。

三、结语

综述所述,几千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深受中庸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新闻报道中,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权利的依附于尊崇导致了媒体忽略了受众的真正需求。同时,新闻报道中的保守性又使得我国新闻报道内容同质化严重,循规蹈矩而不敢越雷池半部。再者,我国媒体更多的是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党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新闻媒体不敢挑战公权力,不敢揭发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而导致腐败的行为,那又何谈人们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呢?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新闻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若要提升我国新闻事业的国际竞争力,我认为,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与发扬传统的中庸思想观念,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思想的禁锢,构建新型的适合当今新闻传播事业的传播理念,为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

注释: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0.

[2]解英丽.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期刊论文]—商品与法 2011(7)

[3]童兵. 童兵自选集

[4]李良荣. 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

[5]索燕华.传统思维方式对新闻传播思维方式与报道形态的影响[期刊论文]-新闻大学 2008{2)

[6]陈君佑.舆论监督的不公.[期刊论文]-新闻记者 2002年(2)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