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商业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话语空间中,有话语空间意味着有用户有客户、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话语权就是影响力。党报都市类报纸转型求生存求发展,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市场问题、产业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以话语空间求生存空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解决自身话语权这个关乎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按照业界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主流报纸、电视台等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市场化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也存在三种话语体系,即网上活跃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话语体系、社会上表达各种诉求的民间话语体系、传递政党主张国家意志的治理者话语体系。两个舆论场、三种话语体系,共同构成了这个思想多变、观念多元的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也把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治转型、媒体转型的碰撞冲突和交集融会设置成最大的新闻场景。
其中也有交织与起伏。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成长中的公民群体与天然具备民主开放特质的互联网的结合,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使得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的影响力,不断被弱化、被消解,曾经的话语空间不断变窄,话语权不断流失。这意味着读者的流失,意味着市场的丢失,生死存亡的考验,不亚于互联网。
如何在两个舆论场、三种话语体系中,找到报业自身的新位置?党报、都市报都在艰难求存、愤发图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一个全新概念“国家治理”,而治理,强调多中心、多主体,那么,媒体如何以自身的力量,以参与者、建议者、建构者,而不仅仅是以报道者、记录者、批判者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去,重构自身的话语空间、重获自身话语权?
在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公民等几个层次不同、功能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中,媒体根据自身机关报、市场化报纸属性,可以代言代入,但不能把自己等同于社会治理主体。以立场立足,以表达发声,以边界界定,空间的形成才有可能,新空间的再发现与报业的新发展,才可能有未来。
党报集团的探索
1.南方报业的话语空间
南方报业秉持担当、创新、包容、卓越的文化,形成了既统一又多元的五大话语空间,包括以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南方网为代表的党报刊网集群,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类媒体集群,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代表的财经类媒体集群,以南方周末、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为代表的时政人物类媒体集群,以城市画报、名牌、南都娱乐周刊为代表的时尚旅游文化类媒体集群,这五大话语空间,既层次分明,多姿多彩,不同的媒体集群在不同的话语空间中根据各自的立场出场;又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在紧密黏合的话语空间中根据各自的话语方式统一发声,从而形成南方报业特有的话语生态系统。
同时,南方报业的话语生态系统,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公共话语生态系统,构建起了多元、互通互联的交流体系,使媒体、用户、客户与生态圈共同成长,妥善经营参与者共同联系起来的网状话语关系,让各边群体成为彼此相依的力量,在平衡中不断自我进化式成长,涵养四方水土。
2.十六字方针
南方报业在2013年确立了“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
深耕主业,是坚守新闻价值,要让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创造出新价值,是传承与创新。
多元开拓,是改变传统平面媒体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弊端,是继续推进文化地产、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优质项目,使之成为主营业务的有效补充。
转型发展,是以南方新闻网为龙头进一步做大做强新闻网站,是以自建、合作等形式打造有影响力的网上资讯平台,是整合内部优质资源,打造丰富的信息产品。目前形成了六大产品线: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广电媒体、户外LED和电子阅报栏。
融合发展,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采编流程再造,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以产品为纽带,实现采编、报网以及各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内与外的融合,向外借力发展。
3.“一体两翼”的融合发展布局
“一体”是指南方报业这个主体,“两翼”互相支撑,互为补充,共同构建强大的新媒体平台:一是指以南方网为龙头的网络传播主平台,一是指以集团新媒体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新兴项目为重点业务的其他新媒体产品线平台,打造专业信息平台和特色内容产品。比如:“南方舆情”项目也于去年10月启动,这一项目立足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服务核心客户,充分整合集团内外的媒体报道和网上信息,以“产品+服务”、“人脑+电脑”、“舆情服务+舆论支持”、“公共内容+特别定制”为基本模式,将舆情监测和舆情处置环节前置,全天候为广东省各地市和相关省市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参”。
4.信息后台支撑系统
在信息系统层面,全力搭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包括南方传媒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南方报业全媒体数字资源库、南方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南方创新传媒云。
其中,2013年8月27日,集团联合IBM及其授权合作伙伴软通动力公司共同开发与建设“创新媒体云”项目。
南都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也是南方报业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包括集成系统和中控台两部分,希望将南都新闻、资讯服务生产的格局从原始、低效、粗放、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升级为敏捷、精细、大规模、协同式的集群式生产模式。
市场化报纸的探索
南都,目前已经从一份中国报业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报纸《南方都市报》,发展成为包括6份报纸、6份杂志、4大网站、1个官方微博群、1个官方微信群等构成的都市媒体集群,发展成为包括广告、活动营销、改版咨询顾问、汽车旅游地产、公益娱乐文化等行业服务构成的全媒体业务集群。
1.南都话语体系变迁
南方都市报随着都市报的发展大势而获得发展,从1997年—2002年,建构了以“市民”为核心的社会主体,以“市民权”为核心的社会客体,呈现了明显的现代性内涵,对市民作为私人性的主体做了较充分的阐释。
2003年上半年的三大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非典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显示着南方都市报向主流大报的转型目标已经完成,进一步建构了“公民”社会主体、“公民权”社会客体,使得自身的话语实践从相对边缘的大众文化领域逐步转向相对核心的政治生活领域,并在此领域推进了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
媒体把自身定位为代言人这样一个社会角色,但不能把自己等同于社会治理主体,我们既要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公民四个治理主体参与进来,分享信息、表达信息、添加信息、修正信息,赋予新闻报道完整的语境,将采访报道变成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公共对话,让新闻报道变成一种新闻活动、一种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活动,同时也不能被网络和民意绑架,媒体自身的立场思想才是最根本的界定。
即便一时做不到打通四个不同治理主体的场域,也要能辨别不同的语境和话语体系的切换。在打通与切换的过程中,学会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找到能适应和被接受的新闻语法,学会以服务专业主义、产业专业主义的要求,找到能适应和被接受的服务语法、产业语法。
对南都来说,或许答案是:从尖锐的批评者转变为理性的建设者,从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培育者,转变为努力凝聚共识的言说者同行者,从精英自居到平等对视,让价值启蒙告一段落,在众声喧哗中推动对话,共同建构以“多元参与治理的主体”为社会主体、以“参与治理权”为社会客体这样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2.南都新话语空间的构成
对媒体来说,其任务是如何在重构自身运作生存发展逻辑,构建自身小平台、小生态、小循环的同时,考虑如何利用好大平台提供的公共服务,考虑如何借船出海、如何与大平台实现有价值的对接。
新话语空间应包括五个平台:思想平台——独立思考、价值判断;意见平台——独立表达、凝聚民意民智;批判平台——批判性、建设性兼容;服务平台——新闻性、服务性兼重;全媒体平台——价值融合、产业融合。前三个平台是媒体作为公共品应该承担的社会公益责任,后两个平台主要是指媒体企业属性、市场属性在转型这个大背景下需要重视、建立、强化。
全媒体平台包容前四个平台,它既是媒体精神、价值层面,也是产业、运营层面的;既是内部自有开放平台,未来更希望是面向媒体行业、面向社会的开放平台,构建媒体话语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环境。
结语
媒体不是在政府与社会之外静观的第三者,而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没有政府收缩社会扩张的阶段,就不会有市场化媒体。媒体既是政府与社会关系变迁的产物,又是变迁的放大器,其命运起伏又因此再次被放大。在这个正反馈的循环中,媒体选择何以自处,最终,媒体在其中能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界定媒体的使命,将检验媒体工作者的成色。
因此,对转型中的中国媒体来说,话语空间的构建,从来不单单是媒体层面的议题,也是一个以反脆弱性去追逐不确定性的动态试错过程。
(作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集团新媒体公司总经理、南都报系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