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文化汉字类节目频现生冷字 考题被指“有意为难”

刘玮

2014年07月24日07:34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古籍文字你认识几个?

  在上周末江西卫视播出的《挑战文化名人》首期节目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A.李白的睡床;B.放墨宝的书案;C.井台上的围栏。如果你选对了答案C,那么你知道“葳蕤”(wēi ruí)是什么意思吗?

  随着暑假来临,各卫视相继推出“文化汉字”类节目,而这些节目考查的文字难度也在不断升级。“葳蕤”是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场比赛中的一道考题,而该词的成人听写体验团正确书写率仅为6%。第二场复赛中的词汇“搴芳”(qiān fāng),意为采摘花草,例句选用谢灵运的《山居赋》:“愚假驹以表谷,涓隐岩以搴芳”,上海队选手陈梦瑶因未能正确书写该词而退出比赛,成人听写体验团的正确书写率则为零。

  原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创意初衷来自键盘时代更容易发生的提笔忘字现象。总导演关正文表示,第一季节目制作完成后,他认为如果仅仅限于对提笔忘字现象的提醒,那么节目的价值是有限的。所以,今年节目的目标直接指向了复活那些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第二季前两期节目的难度也大幅度上升,很多词如果不翻查词典,几乎很少在日常书面用语中见到。

  比赛难度升级后,不少观众也从佩服小选手“神技”转向质疑这样的听写节目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即便有价值,也应该限定在常用易错字的范围里,而不该用冷僻字词为难学生。

  ■ 回应质疑

  比赛词汇难度谁把握?

  “问题是谁在说难。”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很多字词仅有14岁的学生选手写起来很轻松,成人却已经难到崩溃。这只能说明我们成人的母语知识结构有缺陷。我们的母语价值观长期被局限在简单、常用,讲求效率的单一层面上,忽略了表意的细致、语词的丰富和美感营造的价值取向。”

  会否降低观看的热情?

  关正文表示,对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有排斥,这是过去轻视传统的惯性思维使然,有些人说起传承文明就喊博大精深,说起母语字词就喊简单实用,但这样的价值观让人失去的不光是接近过去经典的普遍能力。“语言是思考的工具,语词量小,思考能力、想象力都会下降。我们会担心观众看到陌生词汇转身离开,但我们更相信,学习才是大家看节目的根本目的。”

  学会生冷词又有何用?

  关正文称:“入选词汇在母语历史的多个时期都有使用,且在今天仍有实用价值。”节目第一期中出现的“葳蕤”,其词义为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形容羽毛繁复华美,或者华美、艳丽的样子。也能形容女孩的柔弱。“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就试着用葳蕤来形容一个女孩,长发如瀑,妆容华美,神态婉约,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