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中国记协组织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启动了一项重大改革:增设审核环节。往年出现的“不该评上的评上了”、高校新闻系不敢把获奖作品当作范文的现象,有望得到改观。
7月11日至16日,“两奖”审核工作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展开。审核工作按照《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在提交定评委员会之前,对参评作品、参评者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意见,为定评委员会确定参评资格和有关事项提供参考。
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说:“从全国数以亿计的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如果有瑕疵,这绝对不可接受!”
据此,中国记协明确提出,倡导正气先正己,倡导公平先公平。中国记协从自身做起,以“走转改”的精神,为“两奖”评选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在举国上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中,中国记协要把“两奖”评选做到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满意,让社会满意。
严格标准:“我们不能降格以求,宁可置之死地而后生”
大约再也找不到比这群人更“吹毛求疵”的人了。古代人们把“校对”叫“校雠”,就是像揪住仇人一样把书籍的差错揪出来。审核委员会32位委员,分成11组,各就各位,也像揪仇人一样,“狙击”每一件参评作品里的错误。
河南日报总编辑助理高李丽委员在审读一篇系列报道时,读着读着,感动得哭起来,读完后一看,发现其他审读专家建议退回,她哭得更伤心了:“这么好的一篇作品,就因为几处文字上的‘硬伤’失去了评选资格。”
这种情况引发了审核委员们的争议:这是在评“中国新闻奖”还是在评“中国语文奖”?尤其是网络作品,错别字如“的地得”混用相当普遍。对网络作品能否宽松一些?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柳婷婷介绍说,中国新闻奖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比如作品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漏字等情况,不得获一等奖;以上错误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不得获奖。
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认为,要想让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学习的范本,并且在国际交往中能够毫无愧色地代表中国新闻界的职业水平,评选标准必须从严。
审核委员会副主任罗华笑言:“这次经我们手‘杀’出去能获奖的,真的是个儿顶个儿的!”
不过,如果你以为这些委员只是揪揪错别字什么的,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除了“缉拿”文字上的错误,他们还对作品导向、新闻价值、写作逻辑、结构等进行深入考察。有审核委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一件作品有新闻价值,就好比一栋房子处于好的地段;作品结构不均衡,就好比户型不合理;如果新闻失实,就好比地基有问题,就会‘楼塌塌’,业主就只好退房了!”
本次“两奖”审核委员会共审核656件参评作品,建议撤销评选资格的87件。此前,经评奖办公室审读,已退回明显不符合评选标准的作品69件。
“如果中国新闻奖某一个大项全部空缺,怎么办?”记者问。
“那就空缺!”田聪明毫不犹豫地说,“就是要让新闻界引起震动。我们不能降格以求,宁可置之死地而后生。”
公平公正:让“两奖”经得起检验
为了保证“两奖”评选的公平公正,《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明确规定了各推荐单位、报送单位的组织推荐程序,要求必须经过编辑记者民主推荐,组成评委会评选并公示。今年评奖工作改革的一个亮点是,为了防止出现漏报优秀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情况,评奖办公室可以直接受理自荐、他荐参评作品和参评者。
作为今年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全国11家教研机构可以报送参评作品,审核委员们对此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翁昌寿认为:“推选作品的渠道多样化,可以增加公信力。高校相比较而言更为超脱,更像‘第三方’,能让审核与评选更为客观、公正。中国新闻奖应该经得起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和时间的检验。”
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马兴宇委员说:“保证公平公正意义非常重大,我认为这是给中国新闻奖评选的精准化、专业化定一个更高、更严的标准。”
据柳婷婷介绍,所有的参评材料,都上网公示,接受监督和举报。经查实确有造假、虚报等违规问题的,立即撤销参评资格;评委会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人选也会上网公示。
在上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光明日报报送的重点栏目“光明时评”被评为“新闻名专栏”。在网上公示环节,有人指出专栏一篇文章中有一个错字。一字之误,最终使这个重点栏目落选。此事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多次在会上以此为例,他说:“评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此为教训,加强记者、编辑、检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让我们的作品经得起检验。”
认真负责:不“错杀”任何一件作品
“因为每一件撤销参评资格的作品,我们都要写清理由退回原单位,所以,必须认真再认真,负责再负责。否则,人家会找你理论的。”审核委员李建伟说。所以,一揪到错,他会多渠道查证,还立即把正确答案用手机拍下来,作为证据。
对不能确定的问题,审核委员会没有轻易放过。一件作品里提到“沈阳有35个民族”,委员们提出质疑。审核委员会打电话咨询沈阳市民委,得到的准确答案是:2010年,沈阳市就有少数民族52个。
为了不“错杀”任何一件作品,7月16日,审核委员会用整整一天时间,进行“死刑复核”——会议室里,两幅大投影字幕,32位委员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件可能被撤销参评资格的作品,审查其中的每一处错误是否确切。每一位委员都可以发表意见。一时间唇枪舌剑,不亦乐乎。某件作品的错误被认为不是“硬伤”得以过关时,满屋子人欢欣鼓舞,齐声道:“复活!”有的作品“病入膏肓”最终未能入围,就会听见一片叹息声:“唉,实在救不活啊……”
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审核工作有一道环节,就是对准备撤销参评资格的作品,允许报送单位申诉。若申诉有道理,仍可参评。
认真负责地审核参评作品,其后续效应是明显的。今年福建省报送的4件作品被认定为有差错达不到获奖标准,评奖办公室予以退回。收到相关函件后,福建省记协立即组织人员认真研读审核意见,并向省委宣传部领导作了专题汇报。相关领导非常重视,决定通过开办培训班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
苦中作乐:“能够为树立中国新闻界典范作一点贡献,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到自豪”
时间短,工作量大。在11个审核小组中,文字组最多的要审读25万字,电视组最多的要审看20小时,广播组要审听20小时。审核委员会要求不能泛泛地审,而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审,一句话一句话地听。审核国际传播英文作品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功军委员笑言:“这几天可是好好练了练听力。”
推开任何一位委员的房门,都会看见他们不同的工作场景:或口中念念有词,或伏案写意见,或竖起耳朵听,若感觉不对,“马上倒回去!”或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
为了按进度完成任务,不少委员只好放弃休息时间。戴着助听器的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刘小铮委员,有一天加班到凌晨两点。有午休习惯的委员也不敢睡了,靠在沙发上眯瞪片刻也是奢侈享受。
五天下来,人困马乏。但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编辑室主任钱莲生委员说:“能够成为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首届审核委员会委员,能够为树立中国新闻界典范作一点贡献,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到自豪。”钱莲生的感受几乎代言了所有委员的感受:累不累?累。值不值?值。
短评
凝聚正气 倡导公平
代表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获奖作品评出后,还能挑出一些错处,应该不应该?不应该。获奖作品不能被新闻学院当作范文,惭愧不惭愧?惭愧。
人们期望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
广开报送渠道,增设审核环节,采取“三级评选”“四次公示”等多项措施保证公平公正——中国记协从自身做起,“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倡导正气先正己,倡导公平先公平,开放胸怀,广纳贤言,勇于担当,厉行改革,努力落实、落细、落小。审核委员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标准,生动诠释了“公正严为先”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中国记协迈出了比较实在的一步。
因为是创新,所以还有待完善;因为敢于创新,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抱以信心。范长江曾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而邹韬奋以笔为枪、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犹如一只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引领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国新闻奖和以范长江、邹韬奋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继往开来,鼎新革故,相信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事业中,必将为中国新闻界树立典范。中国新闻界的未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