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7期

“少京赛”:电视娱乐化浪潮下的戏曲推广

杨 玉

2014年07月28日15:3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由央视戏曲频道举办的首届“少京赛”,是在电视娱乐化浪潮下的一次成功的戏曲推广。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巧妙选取少儿视角,对京剧进行消解与重建;利用戏曲优势,进行周密策划,大胆尝试直播“真人秀”;在娱乐性的突破与专业性的坚守上谨慎平衡。

关键词:少京赛;戏曲;娱乐化;宣传推广

当前,电视节目普遍出现了娱乐化倾向,这一浪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CCTV-11)。由央视戏曲频道举办的首届“全国少儿京剧电视大赛”(以下简称“少京赛”)是2013年盛夏的一档热门节目,决赛第一轮直播平均收视率0.28%,平均收视份额0.94%,与去年同时段相比,收视率提升109%,创下了央视戏曲频道收视的最高纪录。决赛第二、三轮平均收视率达到0.33%,平均收视份额为0.99%。高收视带来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对于长期处于观众视野边缘的央视戏曲频道来说,“少京赛”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

在电视娱乐化背景下,娱乐不再是单一的节目类型的概念,而已然成为构成节目形态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少京赛”正是以娱乐化为创意手段,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戏曲推广。

一、少儿视角对京剧的消解与重建

随着“少京赛”的加入,央视戏曲频道正式形成一年一个大赛,四年一个轮回的惯例。此举进一步完善了京剧大赛的平台,即以“少京赛”、“学京赛”(全称“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青京赛”(全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涵盖京剧人才培养的三个梯队,再通过“票友大赛”(全称“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作为补充,致力于挖掘京剧的民间力量。与高度专业性的“青京赛”、“学京赛”,以及以成人为主力军的“票友大赛”相比,“少京赛”的受关注程度无疑更高,这与“少京赛”独有的“少儿视角”密切相关。

近年来,少儿选秀节目异军突起,成为深受欢迎的大众节目类型。在电视娱乐化的背景下,“少京赛”向少儿选秀借力,用少儿的天真无邪拉下了传统国粹的“架子”,借助儿童的独特魅力成功地消解了观众与京剧的心理距离,并将之引向群体狂欢。据央视公布的精确统计,平均每1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收看了“少京赛”。从“少京赛”特设的第二现场也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参赛牵动的是整个家庭、整个班级乃至整个社区、整个县城的关注,京剧的影响力也正在这无形的社会网中悄然渗透。这种巨大的社会效应是任何成人节目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京剧宣传作用,正是“少京赛”的意义所在。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作为“少京赛”监审,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少京赛”做出了解读:“少儿的比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童真童趣。中华民族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人们看见小朋友,都会有一种由衷的喜爱。这种喜爱与京剧的魅力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正能量’。”

对少儿的喜爱消弭了观众对于京剧“不易亲近”的顾虑,同时也淡化了观众在文化背景、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少京赛”的节目定位是“好看、好玩儿”[1],少儿的游戏色彩冲击着观众的视听神经,瓦解了京剧的严肃性(其严肃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规范的敬畏),将戏曲本就具有的娱乐属性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对于从未接触过京剧的普通观众来说,京剧不再“高不可攀”,而是真正成为一项老少咸宜的文艺形式。

更为可喜的是,少儿视角在对传统京剧距离感和严肃性进行消解的同时,还成功地展示了京剧未来的可重建性。笔者通过对进入到决赛的180名选手的采访了解到,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发地喜欢上京剧的,学京剧也是出于兴趣。他们在偶然接触到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后,或被华丽的服饰所吸引,或因多彩的脸谱而着迷,或为动人的故事所打动,可见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于“00后”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对此,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引用《牡丹亭》中的名句“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表示赞叹,可谓是恰如其分。而且,本届“少京赛”选手的艺术水平普遍很高,呈现出了“少儿专业化”的态势,这也让人们看到了京剧发展的希望。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很多素有京剧情结的观众来说,“看‘少京赛’,主要不是在看热闹、看输赢,而是在看希望、看未来。[2]”

二、直播“真人秀”的尝试

“少京赛”是一档直播的“真人秀”[3]节目。时下,各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而直播的“真人秀”则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真人秀”节目没有精确严密的脚本,仅提供游戏规则和大体框架。参与者作为非专业演员,会产生很多无意义的冗余内容,使得节目在节奏控制方面的难度很高。并且,直播是将现场的一切及时、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管哪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对节目造成难以补救的影响。“少京赛”敢于做成直播的“真人秀”,源于其客观的优势,和主观的周密编排。

客观方面的优势有二:第一,戏曲本就是强调当众表演、注重临场发挥的艺术,其表演讲究渐入佳境,直播的一气呵成恰正与之契合;第二,“少京赛”是一档以少儿为参与主体的节目。少儿特有的不可预期性一方面给节目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为节目带来了悬念和期待。即便孩子在比赛中出现严重失误也无妨,那甚至会令节目更加精彩,通过直播镜头观众也能因此获得更为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主观方面,“少京赛”在流程的衔接上做足功课,将录播节目中可能会被剪辑掉的冗余环节通过精心设计,转化成直播中的亮点内容。试举一例:为了呈现幕后的精彩故事,“少京赛”特地设立了第二现场,邀请选手的亲友团助阵。选手从第二现场上场,进入到第一现场进行比赛,然后再回到第二现场的亲友团中,一起接受采访。如此一来,选手上下场变成了一个耗费时间却又无法省略的环节。节目组的解决方案是将上下场设计成选手进行“真人秀”的一部分。在音乐的烘托下,选手走过布满星光的梦想之门,斯坦尼康镜头的正面拍摄将选手上场时或紧张或放松的状态和下场时或兴奋或沮丧的情绪实时捕捉下来。尤其少儿特有的率真使得他们比成人更易流露真实的情感,每位选手的个性就在镜头里如实展现,简单的上下场也因此充满了可看性。

对节奏难以掌控的问题,“少京赛”是通过主持人的串联来解决的。三位主持人与导演组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耗时。并且,主持人通过恰当的引导,及时调节现场气氛,并且努力让选手在有限的时长内展现出尽可能多的看点。

三、娱乐性的突破与专业性的坚守

“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载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4]”可以说,电视戏曲比赛一直纠结于专业性和娱乐性该如何折衷的问题上,对于“重专业性”还是“重娱乐性”的争议也是一直存在。从央视戏曲频道举办“青京赛”、“学京赛”、“越女争锋”、“寻找七仙女”等戏曲比赛的经验来看,参赛选手大多是抱着比拼专业的心态来参赛,而电视节目的可看性又离不开合适的娱乐化元素。通过多元化的定位,成功地完成专业性与娱乐化之间的借力与平衡,正是此次“少京赛”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 “少京赛”决赛第一轮分为少年专业组、少儿组和少年业余组三个组别。规范细致的“少年专业组”侧重于选拔梨园新苗,而活泼讨喜的“少儿组”、异彩纷呈的“少年业余组”则着力于展现京剧魅力。在第一轮的经验基础上,为了让每场比赛都有多样化、全方位的欣赏效果,决赛第二轮打通了三个组别进行混排。这样,专业与业余之间各有偏重,又实现了交叉与融合,此举既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可看性,更有效地避免了京剧本体的土崩瓦解。

在比赛环节的设计上,“少京赛”还引入了时下非常流行的“导师制”,由专业评委组成“评委指导团队”,对选手进行特训。这种形式对于京剧来说,既是对《中国好声音》等当红娱乐选秀节目的借鉴,也是对京剧传统的回归。因为众所周知,京剧的传承非常注重根基。自诞生之日起,便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讲究“口传心授”。评委的现场点评也是“少京赛”的一大看点,充分展现了“少京赛”专业性与娱乐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少京赛”聘请了极富舞台经验的专业评委,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对选手的唱腔、念白、身段、韵味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点拨。除了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琴师外,“少京赛”的评委中还有深谙戏曲门道的相声名家,以及熟悉京剧掌故的电视编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选手的表演进行点评,严肃与戏谑交织,尺度拿捏精准,达到了很好的节目效果。

四、结 语

可以说,“少京赛”是电视娱乐化浪潮下顺势而为的一次尝试,其成功的秘诀是在立足京剧本体的前提下巧妙借势、准确定位。高收视率所产生的推广效应不言而喻,相信定会有更多的孩子接触京剧、爱上京剧、学习京剧。而随着京剧在少儿中的普及与振兴,“少京赛”也定能成为央视戏曲频道的一项品牌赛事。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张成.电视戏曲节目为何也创高收视率[N].中国艺术报,2013-12-16.

[2] 秦来来.追“梦”京剧——首届全国少儿京剧电视大赛业余组比赛观感[J].上海戏剧,2013(10).

[3] “真人秀”(reality television)[EB/OL].http://baike.so.com/doc/699 25.html.

[4]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