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7期

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的评析

刘书芳

2014年07月28日16:1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一部好电影会讲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会有完整的人物组合,以及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俄罗斯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功能人物理论对故事创作的阐释与分析是创新而且独特的;电影《窃听风暴》曲折跌宕,紧抓人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好故事;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普洛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里的电影故事创作进行分析,如此,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罗普关于故事叙事文本的解读,更能在此基础上探讨好电影所具备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普罗普;功能人物;窃听风暴;电影

一、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概述

俄罗斯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于1928年撰写了《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他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童话故事进行了细致的形态比较分析,并引入了一个概念——“功能”,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普罗普认为“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的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1]”

在分析中,他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31个功能项,并总结了民间故事功能的四条原则:1.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2.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3.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4.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1]。

尽管在研究中,普罗普所探讨的是叙事体样本是童话故事,但是他突破性地采用了“功能”来定义故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并且将它作为分析故事的构成单位,而且“在普罗普的研究中,人物是承载功能作用的角色”[2],这种人物功能理论对分析故事的叙事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二、电影《窃听风暴》剧情简介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是一部德国影片,于2006年3月23日在德国首映。影片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东德柏林,前民主德国国家安全总局一名官员奉命暗中监视一名颇具声望的剧作家和女演员,然而,故事并没有如此单调地发展,随着调查的深入,这名窃听者逐渐对被监视者的生活产生了兴趣,甚至痴迷,这使他发生了变化,然而其它的窃听者却依旧反面,矛盾就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之间展开……电影举重若轻地将柏林墙倒塌之前东德大规模的间谍工作及对无辜人们的迫害展示出来。

当然普罗普的人物功能理论在解读故事时有一定的局限,它仅仅适用于“迫害/考验”的模式,从《窃听风暴》的剧情来看,它讲述的就是该模式的故事,所以用普罗普的人物功能理论来分析此电影是合适的。

三、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的分析

(一)角色分析

按照普罗普的分析,故事中千变万化的人物刻意抽象归纳成为七种“角色”, 这七种功能性角色分别为:the hero——英雄,亦译为“主人公”;the donor(provider)——被害者;the villain——叛徒,亦译为“迫害者”;the helper——帮助者;the sought-for person (and her father)——受难者的家属;the false hero——伪英雄,亦译为“伪主人公”;the dispatcher——委派者,亦译为“送信者”[3]。影片《窃听风暴》中,并没有完全呈现这七种“角色”,它主要体现了以下3种功能人物,如表1所示。

表1 《窃听风暴》剧情中的三种人物角色

图1 《窃听风暴》功能人物“金三角”

故事的基本矛盾在于,作家乔治?德莱曼受到古比兹等秘密警察的迫害,而主人公戈德?维斯勒作为“英雄”在这部影片中的特殊之处是:作为秘密警察,他首先对乔治?德莱曼产生怀疑,并向上级提出对其进行秘密监控;但是在窃听的过程中,乔治?德莱曼及其好友的思想使戈德?维斯勒受到极大的震撼,而自己所在组织的种种劣行也正向促使着他在意识形态的统治中彰显人性,在关键时刻“光荣背叛”,将乔治?德莱曼搭救出困境,而他也从迫害者的身份转为挽救被害者的英雄。这种身份的转变也是影片情节的焦点。

这三个角色是中心故事情节的支柱,而影片中的其它角色则在故事的展开中起到很大作用,他们的存在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讲故事需要曲折,英雄也要有柳暗花明式的挫折和奋起,所以他也需要有‘帮助者’”[3]。影片中的“帮助者”设置的十分巧妙——真正帮助戈德?维斯勒挽救乔治?德莱曼于危难之间的是谁呢?这个非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莫属,她是乔治?德莱曼的女友,也是东德戏剧界的瑰宝。在关键时刻,她告诉乔治?德莱曼那个“致使打字机”的位置,使他在秘密警察到达之前将这个重要的证据转移出去。但是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的角色并非如此简单,于她而言,她要保住自己的演艺生,“不落得像雅斯卡一样”向汉普部长出卖身体。对于乔治?德莱曼来说,她又是一个迫害者,她同样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作了秘密警察的帮凶,出卖了乔治?德莱曼。另外,记者豪瑟、导演雅斯卡也充当着“帮助者”的角色,他们与乔治?德莱曼站在同一战线上,以激进者的姿态生活着,他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戈德?维斯勒的思想。而且雅斯卡的自杀使影片情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促使乔治?德莱曼写了那篇探讨东德自杀现象的文章,并由明镜出刊,这引起了影片的高潮危机,使各个角色间呈现出紧张激烈的交错。

(二)剧情分析

《窃听风暴》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剧情电影,影片情节虽然复杂诡异,但它统一包含了历史故事的诸多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罗普按照童话本身记述的顺序列举出的角色的31项功能。

普罗普角色功能在电影《窃听风暴》中的应用:

1.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禁止)。在影片中主人公戈德?维斯勒主动请示要监听剧作家乔治?德莱曼,这便预示着他要完成服从于上级,禁止对上级隐瞒。

2.打破禁令(破禁)。在监听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了解乔治?德莱曼的生活圈子及其全新的思想,这使他产生了同情心理,并打算打破禁令,对上级进行“光荣的背叛”。

3.对头试图刺探消息(刺探)。上级也就是迫害者“秘密警察”一直以来就试图从乔治?德莱曼找到可以打击他的理由,并通过戈德?维斯勒来刺探相关消息。

4.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协同)。同为受害者的乔治?德莱曼的女友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同时为了得到禁药,向文化部长汉普出卖了身体,并且为以后的被抓捕提供了条件。

5.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加害)。“秘密警察”将与乔治?德莱曼在同一战线的雅斯卡导演拉入所谓的“黑名单”,他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6.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某种东西(缺失)。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对自己事业的信心;另一样是禁药。这些都促使了她以后的背叛。

7.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调停)。雅斯卡自杀的消息被告知,乔治?德莱曼被激发,写出了探讨东德自杀现象的激进文章,并激起了“秘密警察”的大规模搜查,这些信号使主人公戈德?维斯勒迈入了援救乔治?德莱曼的进程。

8.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交锋)。戈德?维斯勒对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的审问是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的高潮,并为以后采取直接的援救行动作了铺垫。

9.给主人公做标记(打印记)。“勇者行动”以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的意外死亡结束,乔治?德莱曼以情报错误的理由恢复自由,但是在援救行动过程中,主人公出现破绽,被下放至地下室拆信。

10.对头被打败(战胜)。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二德合一,意识形态的不同被打破,“秘密警察”不复存在。

11.主人公归来(归来)。主人公恢复自由身,以送信为生,并且最后当维斯勒走过路边的书店进,他发现了德莱曼的书。他走进书店后,翻开那本书,封面上写着“这本书谨献给HGWXX/7(维斯勒的代号)致上最深的感激”。售货员询问他是否包起来送人,他说:“nein, das ist für mich” (不,这是给我的)。

影片并不像普罗普所分析的童话故事一样,以一种大团圆的欢乐场景结束,而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丝感怀,意识形态下的人性的发掘是如此艰难,而这种人性一旦展现又是如此的高尚。尽管乔治?德莱曼并没有当面向戈德?维斯勒致谢,但是他却用一个作家最纯洁神圣的笔,在广大世人面前,向他致以最深的感激,当维斯勒在影片最后说出: “nein,das ist für mich.”(不,这是给我的)这句话,历史便向人们展现了最为真实的人性之美。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峰.用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分析体育电影《一球成名》的美[J].电影评介,2008(22).

[2] 卢普玲.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1(4).

[3] 李稚田.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的电影应用[J].民间文化论坛,2006(6).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