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上

难承受的转型之重

徐绍林

2014年07月28日13:28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四个不同的媒体负责人,因为同一种疾病,选择同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惊醒: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而近些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被认为是导致媒体领导层心理压力大的重要诱因之一。

紧迫感大:工作时间被高密度切割

吃饭还没吃到一半,就要看一下手机客户端,看有没有什么突发的热点新闻。晚上刚睡下没多久,就被下属的电话惊醒,爬下床去指挥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事没事就检查一下自己媒体在微博、微信上的更新,生怕有内容出错。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对于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媒体负责人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7×24”小时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中所面临的工作节奏的转变:从原来的月刊、半月刊、周刊、日报的工作节奏,向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改变。夸张点说,新媒体环境下全天候的工作时间要求,使得媒体人像航母上的战斗机一样,只要接到命令,就要随时随地“出击作战”。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研究者通过调查真实的网络使用数据后表示,高频率地使用互联网是抑郁症的一个关键征兆。被绑在网上的媒体人,过着不规律的生活、吃着不规律的饮食、背负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这一人群的健康大打折扣的同时,内心也遭受蹂躏。

睡得最差: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按最差至最好的程度划分睡眠人群,分别为媒体人、广告公关、小微企业主、IT从业者、销售和教师。媒体人以平均6.5小时的睡眠时间排名末尾。

在新媒体越来越流行的当下,信息爆炸使媒体人无法睡个安稳觉,全天候的工作使得他们的工作时间最长,加班是家常便饭;他们睡得最少,比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间整整少1个小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韩芳教授认为,睡眠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睡得好,人就会觉得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相反,就会无精打采,心情烦躁,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的症状。

常年睡眠不足、常年生活规律颠倒,不少人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与此同时,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媒体人难免心态浮躁,没时间“充电”,导致恶性循环,报道越做越浅,越做越毛躁,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心态自然也越来越糟糕。

转型更多意味着工作量增加

正如博瑞传播董事长孙旭军在去年CCTV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说的那样:传统媒体被挤压的压力越来越大,朝新媒体方向发展才是根本。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了向新媒体转型的大军,殊不知,压力非但没有被分解,反而平添了新媒体转型这一新的压力。

在原来的工作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媒体人被要求作品更加适合新媒体传播。这点可以从薪酬体系中窥得一斑,媒体人的薪酬体系通常是底薪加绩效工资。就以纸媒的记者为例,绩效工资往往就是稿费,而稿费的高低要看每月发稿的数量和质量。在传统媒体吹响向新媒体转型的号角之后,像用户点击数和转载数这种考核指标又加入到了媒体人的工作考核指标中。

考核指标更加量化,无疑将增加媒体人的心理压力。媒体人日复一日地采访、写稿、编辑、组版、录播,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每天承受着“抢新闻”、“抢独家”的压力,经常透支自己的身体。而做出来的报道只顾抓人眼球,内容禁不起推敲,对内容有想法的人自然容易对自己失望。如今又加上新的考核杠杆,心中承受的东西太多,增加了抑郁的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4位媒体人接连自杀是偶然的极端事件,串在一起没有多大意义。那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近些年因各种各样原因离开我们的年轻媒体人:

2012年8月1日,浙江电台音乐调频动听968在其官方微博发出一条讣告:“主持人郭梦秋于7月31日晚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经急送新华医院抢救无效辞世,年仅25岁。”2011年5月23日晚,28岁的郑州电视台政法频道记者刘建突发心肌梗塞离世……

这些都是偶然么?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