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上

马航去哪儿啦与“岁月”号就在那儿

时统宇

2014年07月28日13:42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2014年上半年,一架失联的飞机和一艘倾覆的轮船是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马航的MH370和韩国的“岁月”号。

同样是人类遭遇的重大灾难,媒体的呈现却迥然不同——一个是去哪儿啦,另一个是就在那儿。而除去马航客机上同为炎黄子孙的手足之痛,“岁月”号逐渐沉没则更让人目瞪口呆——水深不过30多米,远处的岛屿清晰可见,但就是没有办法把它正过来、扳过来,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一刻,“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似乎没那么灵光了,痛彻心肺的是:人,你还牛啥呀?我们真正地体会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况且,“岁月”号上也有我们的四位同胞。

我在写这篇短文时,“去哪儿啦”和“就在那儿”还在进行时。稿子变成铅字的时候,真心地希望事情过去了,至少,MH370找到了,“岁月”号也被打捞上来了。问题是,有那么简单吗?

“马航在寻找,媒体在祈祷”,最初的这些声音不能仅仅看成是调侃和吐槽。我无意指责我们的媒体,而是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首先,“谁知道天上哪块儿云彩有雨”,这种事情过去有,今后还会有。重大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后,“为你祈祷”、“等你回家”类的小清新可以少些,而刨根问底的深度报道应当跟上。人们批评中国媒体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一些节点上没有作为,也许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都感到委屈,但有一点是不冤枉的,那就是我们应当有起码的质疑、怀疑和追问。如果连这些都不会了,或者干脆根本就不想这么做,那就真的没救了。

其次,我们的主流媒体应当养一拨儿专家型的“闲人”,甚至是就等着出事的“闲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时刻这些人有专业、有深度、有质疑、有老辣。他们对空难、海难、矿难……凡是带“难”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薄发,一剑封喉,这种媒体的特种部队甚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另外,少一点“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蹩”的豪迈,多一点对自然的敬畏和未可知。比如出镜率极高的“蓝鳍金枪鱼”,不知怎么着,一看到它我就想到我们的蛟龙号。两者可能没有可比性,但南太平洋的4500米海底到底是啥样的,人类真的不知道。更因为在“岁月”号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即便是35米的深度,也让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束手无策。媒体上说“岁月”号让韩国传统的“服从文化”遭到重创,我倒觉得被致命一击的恰恰是人类不知天高地厚的某种狂妄。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好多年前灾难报道出现重大突破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报道,比如《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这样的“三色”报道。当时,这些作品中提出的“自然要仰仗人类的永久照顾”曾让人们眼前一亮。差不多快三十年过去了,我看谁照顾谁得换换了——人类要仰仗自然的永久照顾。三十年前,能写对雾霾的“霾”的人大概都有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资格,而现在,写对写不对,雾霾都在那里。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面对“悲歌”和“天落”,就会祈祷,多少有些把另类的悲剧当作喜剧报的嫌疑。把“心灵鸡汤”留给风和日丽吧,敢于直面灾难的关键是寻求真相。

在中国媒体有关马航客机失联的报道乏善可陈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和反思,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知耻而后勇”,我们在期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