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上

隆重的退出

张灿灿

2014年07月28日14:13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悄悄的转行,隆重的宣告。时下,媒体圈就流行着这样一种告别模式,类似于个人公开版离职信。

和官方辞职信的说辞不同,个人公开版往往有情绪有立场、无图无真相,描述的是从业经历的心路历程,表达的是转行的无奈、对媒体业的留恋或者行业发展的预测和提示;和官方辞职信的传播范围也不同,个人公开版往往首发在离职媒体人的微博、微信等公开的个人社交账号上,期待阅读的对象是同行、读者和网友,而不仅仅是上司和同事;和官方辞职信的反馈机制更不同,个人公开版不会收到“准许”或所在单位上司对前员工正面积极的书面评价,得到的是同行的同情、鼓励,老读者的惋惜和不舍,偶尔也能得到不明真相网友的酸辣点评甚至冷嘲热讽。

跳槽、转行,本来都是职业发展道路上稀松平常的事儿。每个人离开自己奋斗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岗位,或许都会感怀一阵子。为什么到了媒体圈,就流行公开出来、悲情起来呢?仔细琢磨,可能有三点缘由:

其一,职业习惯驱使。做文字工作久了,凡事喜欢文为心表,别人吃饭喝酒话别,媒体人还要再追加作文一篇。而且不自觉地想往扩大影响力的方向努力,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普通离职的伤感演变成末路英雄的悲情。“以小见大”,这种纯熟的写作技巧也同样被应用到个人公开版离职信中。功劳苦劳一大把,跑来跑去不停歇,这一般是离开的直接原因。说完自己的经历意犹未尽,还要评行业、谈现状、论发展,多多少少都要以过来人的姿态,感叹“世风日下、操守渐失、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性情平和的,还流露出对传统媒体重获新生的期待;言语偏激的,则丢下一句“纸媒必死”后冷酷转身。但无论什么言辞、什么结论,去势已定是总基调。

其二,妥妥的是闲了。媒体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众所周知。从这样的行业走出去的人,相信对多数工作都可以快速适应,游刃有余。有了闲,自然就有了思想。所以,来一篇“我的编辑生涯”、“我当记者那些年”、“传媒那些事儿”这样的内心独白,再合适不过。

其三,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也是一个动力。虽然别的行业也有不可取代的美誉,白衣天使啊辛勤的园丁啊之类,但“无冕之王”这顶帽子媒体人戴得很高调、很认同。本来,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受众到达量,这种传播力量确实不可小觑。很多媒体人都沉浸在这道光环里,沉醉在新闻理想里。似乎别的行业无法满足一些设定的理想路径,离开媒体业就实现不了曾经设定的目标。使命在召唤,只有踏上新闻道路才能完成。这种错觉,让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无法全身心融入其他工作,沾上商业性的东西后,自己变得陌生。

不过,连高中生都明白,理想是一个人人都有、但不必时时挂在嘴边的事儿。走则走之,何必绑架理想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相较于媒体从业人员各种解释、各种纠结和各种矫情,在跳槽、转行问题上,商人的思维则简单粗暴,却又直指核心。马云曾总结,员工离职,有两个原因:要么是钱没给到位,要么是心委屈了。能按照这两个大问题分析离职原因的媒体人,不太多。多数人喊着真爱这一行,但是干不下去了。为什么干不下去了?因为“纸媒必死”啊。然后,没有然后了。

也许这可以归结为一道哲学难题:到底什么是真爱?爱她就一直陪伴她,还是爱她就该适时放手。虽然在我的认知里,可以舍弃的,不是真爱;能够走得了的,不是真爱。但在新闻业这个语境里,评价变得困难。尽管每个离开的人好像都走得不那么快乐潇洒,但又离开得快速决绝。

前段时间,有新闻说某港姐冠军早年从TVB演员转行卖鱼蛋,收入从一万八涨到四万。港姐回应得铿锵有力:“鱼蛋妹都是人,靓唔可以当饭食!”听见没?漂亮都不能当饭吃,难道理想就含有碳水化合物吗?同样的,记者也是人,理想不可以当饭吃,更不必当借口。君可见过大佬退出江湖时,有写过告示么?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同理,人即媒体,你无法退出。你最多选择远离,远离核心区。而且,走就走吧,不用那么多话。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假如某天我离开了媒体行业,我会告诫自己:抬头向前,沉默是金。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