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下

“联系”助你天地宽

宋熙文

2014年07月28日14:22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世间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认知事物,须有相互联系的观点,才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2001年7月,北京体育学院教师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王子江除写了“张健成为横渡英吉利海峡中国第一人”外,还写了另一篇稿件“他与张健同日横渡成功”,内容是英国青年医生埃利克斯·莱姆斯登与张健在同一天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事。

王子江稿件的新闻事实与价值判断都是准确的。然而,却无端引起了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活动组委会主要负责人王某某等人的不满。8月16日,《北京晨报》用相当大的篇幅刊出题为《张健横渡成功后的话题——张健与组委会负责人答记者问》(以下简称《话题》),说王子江的稿件是“与大多数媒体不和谐的报道”。

同一件事情,为什么看法相左?认识的差异就在于有没有这个“联系”。

王记者的报法,是基于对张健当日横渡英吉利海峡一事的了解,也是基于对此事背景的调查,同时还把二者联系了起来。而王某某等持不同看法,则是因为他们(客观上)孤立地看待这个事件,没有把它放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

据刊载,当时,莱姆斯登介绍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若干背景情况:

“我认为你们中国人没有完全了解这里的全部事实(是王某某们没有了解,王记者是了解的——引者注)。据我了解,自从韦伯船长1857年第一个游过后,有400名男性和180名女性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近期每年约有60人尝试,约30人成功。

有意思的是,那天有4人横渡。除了张健外,还有一个美国人,他花了8小时30分。还有一个澳大利亚人保罗·贝克尔曼,用了约11小时。还有我,我不是最快的。”

莱姆斯登还介绍:

“游(英吉利)海峡的真正英雄是一位女士,她叫阿里森·斯特里特尔。她共游了41次,40次成功,其中一次连续游了一个半来回(等于连续游了三次)。”

就横渡英吉利海峡而言,横渡成功的第一人,横渡时间最短的人,第一个游往返的人等,可以称得上是“创举”或“英雄”。对于张健而言,写他是横渡英吉利海峡“中国第一人”,可说是恰如其分。

然而,王某某等为什么对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不满意呢?其他原因暂且不论,仅从认知层面而言,是他看重了局部真实,即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这一事件本身,而看轻了或者没看到整体真实,即当天与此前世界上曾经多人、多次横渡成功,因而,他看高了张健横渡成功的意义和价值。

王某某在《话题》一文中说:“我认为,凡属‘创举’,而且又是第一次,当然都有意义。”之后,他举出了中国第一次自己制造飞机、第一次试验成功原子弹、中国女排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等作为佐证。对于如此相提并论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同,有文章作者表示怀疑,认为在不少领域中国人的“创举”和“第一”太多了,其意义的大小可以说千差万别。就上述三项而言,中国自制飞机与原子弹的政治意义影响深远,而女排首获世界冠军则是战胜世界最强几支劲旅后才站到了世界最高点。拿这些与在众多外国人之后成功横渡某个海峡相比,显然是不合适的。

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记者报道某一事物,首先要认知事物本身,即新闻事件的五个W;但不能满足于此,还须认知这类新闻事件在全国、全世界的现状、发展及历史联系。王子江记者这样“联系”了,报道公正、准确。王某某们缺失了这个“联系”,在大庭广众面前申明的不是真相,而是少知和尴尬。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遇事用小道理去讲,讲不通;若用大道理去讲,则讲得通。如此这般,人们便寻得了一个处事原则,叫做大道理管小道理,或者叫做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这一原则在体育行业是如此,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与反共的国民党合作,大道理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关系博弈中,有时联苏(俄)抗美,有时联美抗苏,大道理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创造和平发展环境。大到国际战略,小到一行业一事情的处理,无不体现着这一思想。这是因为,世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共生共存关系。其间发生的任何事件,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具体到张健2001年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一事,如果你两眼盯的只是中国,自然就会觉得“伟大”得不得了。倘若你做到了眼观全球,那么你就会看到,在一定时间内做某件事情,效果极佳;而在另一时间内做同样一件事情,效果会出现差异。脑子里有了这种运动着的整体性联系,你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评价就会比较客观了。

正确还是错误,理智还是愚昧,你看这个“联系”是多么重要。

讲一个故事。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地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一听便火冒三丈,说:“你明明知道我是个瞎子,还给我点个灯笼照路,这不是嘲弄我吗?”他的亲戚解释说:“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撞到你了。”盲人一听,对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静止地考虑,整体思考是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运动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与别人、与周围环境会产生互动。

(作者为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