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下

不被尊重的事实、常识和逻辑

徐迅雷

2014年07月28日14:28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那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时代的需求。新闻传媒界的重任之一,就是发现问题并助推问题解决。写作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写作过程,也是思想过程。思维清晰、思想正确,对写作者来讲非常重要。错误的报道思维、评论思维时有所见:观念陈旧思维固化、非黑即白简单粗暴、厚此薄彼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像那老谋子电影《归来》中的镜头:陆焉识就在眼前,却要举着牌子寻找陆焉识,这是病了。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出问题,常常是因为三个“不尊重”所造成的:一是不尊重事实,二是不尊重常识,三是不尊重逻辑。下面结合若干具体案例,分析三个“不尊重”带来的问题。

不尊重事实,把新闻与评论弄成“假面舞会”

有一个“经典谎言”,2012年2月8日上午10点54分,重庆市政府新闻办通过新华网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

“据悉,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休假式治疗”一词迅速蹿红网络。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休假式治疗”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2012年12月14日上午,河南省光山县一小学发生惨案,一男子持菜刀砍伤22名学生。公众没想到的是,2012年12月17日,事发地区党报《信阳日报》在头版刊出报道《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用一连串的“持续”来“美化”事发地的教育:

十七大以来……光山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县教育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教育发展持续均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民主持续向好、教育公平持续推进、队伍素质持续提升、系统局面持续稳定,教育已成为全县社会事业的一面旗帜、一扇窗口、一张名片……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刊出的一个错误的报道,瞧瞧那一个个“持续”,就是一个个“假面具”。这“假面舞会”开得多么热闹,受众也只当笑话看,没有人相信“光山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事实。

不尊重基本的事实,将各种“说头”建立在虚假的信息上,是严重的、根本性的问题。新闻写作,决不能弄成“假面舞会”。

不尊重常识,在认知上有严重缺陷

学识学识,有学才有识。由于认知不到位,加上骨子里对常识不尊重,常常会闹笑话。

2011年3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答记者问,一位境外媒体的记者提问:“你能明确告诉我们违反了中国哪项法律的哪个条款吗?”姜瑜回答说:“违反了去那个地方采访需申请的有关规定。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问题的实质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想在中国闹事。对于抱有这种动机的人,我想什么法律也保护不了他。希望大家能够明智地认识这个问题。”

“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这是一句违反常识的话,它不是按照事先写好的“底稿”发言的,这句“脱口而出”的话,于是成了一句新闻发言人的经典笑话。过后不久,《南方周末》在3月17日发表了著名律师陈有西的评论《法律应当是所有人的挡箭牌》——这个标题才是正确的常识性认知。

“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的一个标志,湖中的三个小石塔确实很漂亮。2013年7月29日晚上,三个塔被游船撞掉了一个,倒进了湖里。次日《都市快报》见报的大标题竟然是:“三潭印月 昨晚被游船撞掉一潭!”

这“撞掉一潭”是什么意思呢?用常识来判断,“潭”是不可能被撞掉的,能撞掉的只能是塔。为此,我特意请教杭州话专家曹晓波先生,曹先生说得很明晰:“潭,杭州人读tuan,指的是一泓深水。譬如武林门外珠儿潭,清波门外黄泥潭。三潭印月的‘潭’,清人陆次云在《湖壖杂记》里说得很清楚,是三个水潭。后人搞混了。”

没有常识、不尊重常识、无视常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嘲笑古人违反常识“刻舟求剑”很容易,可现代媒体人自个为何屡屡“刻舟求剑”掉进潭里?

更值得反思的是,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也被一些人抛之脑后,这难道不是更可怕吗?

不尊重逻辑,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都是分析事件评论新闻时所应该具有的思维品质。概念要清晰,判断要准确,推理要严密,这是对逻辑的尊重。然而,媒体人常常发表似是而非的评论,“自媒体人”屡屡发表自以为是的言论,压根就不尊重基本的内在逻辑,结果贻笑大方。

2014年2月23日,于丹老师在微博中发帖说:“雾霾持续到了周末,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那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论一发表就受到网友们的强烈吐糟。从概念看,于丹老师的“雾霾”大概不是我们通常所感所知的雾霾;而她的“精神防护”与“心里”,更是匪夷所思的神概念。至于她所说的“如果这都没用了,那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判断与推理呢?我等凡人,无法理解。

好一个“退回内心”!不尊重逻辑的背后,是对价值观的不尊重。所言所论,价值观不正确,也就失去了价值。或者说,也就剩下了做反面教材的价值。

《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24版“大地漫笔”栏目,刊出一篇小品文《成功与习惯》,之后诸多党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文有六百多字: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其不同一般的奋斗史。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成功者的共性,那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销大师,在他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时,全球有5000位保险界的精英来参加他的职业生涯告别会。当许多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大师微笑不答。这时,全场的灯光暗下来了,从会场一边出现了四位彪形大汉,他们合力抬着一铁架走上台,铁架下放着一个大铁球。人们有点诧异,搞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这时,大师走上前,用一把小铁锤朝大铁球敲了一下,铁球发出轻轻的响声,却纹丝不动。以后,大师每隔5秒钟就用小铁锤对着大铁球敲一下,如此不断。可铁球还是一动不动,人们开始骚动,陆续有人离场而去。但大师还是一言不发,静静地敲着铁球。

人越走越多,留下来的所剩无几。终于,大铁球开始慢慢晃动。经过40多分钟的不停敲击,大铁球摇晃起来,而且越晃越厉害,任何人的努力都不能让它停下来。这时,大师面对仅剩下来的几个人说,他一生成功的经验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这种持续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成功来临时,你挡都挡不住!

简单的动作重复做,简单的话重复说,心中有成功的梦,每天向成功前进一点点,这就是成功秘诀。或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还看不到努力的效果,就像大师用小铁锤敲大铁球那样,开始一动不动,以至许多人认为大师在做无用功。然而,当一点点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铁球就晃动起来了,成功就降临了。所以,用大师的话来说,成功其实很容易。就是先养成成功的习惯!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文中开头与结尾的段落属于说理的部分,在此不论;中间是讲故事的部分,这个故事有各种版本,上网能够轻松查到;该故事伴随着“成功学”的风行而风行,经不起推敲:

从新闻的基本要素看,这人物是谁,叫什么名字?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哪个国家?这都没有起码的交代。什么推销大师?什么世界第一?全球有5000位保险界的精英来参加他的职业生涯告别会?5000个,而不是4999个?这么多人很像搞传销啊,有没有?国外有哪个“人民大会堂”能坐5000人?每隔5秒钟就用小铁锤对着大铁球敲一下?机器人般的“每隔5秒钟”?40多分钟不停敲击?大铁球摇晃起来?外来的作用力是可以这样累加的?当铁球晃动起来,越到后面幅度越大,也还是“每隔5秒钟”的敲击?晃回来时敲上去,作用力不是抵消了?5000个人竟然都走光,只剩下几个人?任何人的努力都不能让大铁球停下来?变成“永动机”了?这是什么“物理原理”?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情景更荒唐,说有两位工作人员抬上一个大铁锤,请两位身强体壮的听众上台,奋力猛砸,响声震耳,吊球却纹丝不动;一直接二连三地砸,却都不能将铁球砸动。试想,4个人合力抬上来的吊球,除掉铁架的重量,这球充其量也就千把斤,而两个人合力抬上来的一个大铁锤都敲不动?接二连三地砸都不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个古老方法榨油的镜头,那高高地垂吊下来的大条石,在榨油民工手上能够有力地晃动,砸向木枕,把茶油饼中的茶油给压榨出来——这晃动大条石和晃动大铁球的原理该差不多吧?

这个“砸铁球”的故事,是为推销保险业务而编撰出来的一个“伪故事”,既不符合事实,也违背常识,更违反科学原理,没有什么内在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却唬住了很多人。认知不到位,判断易失误,最终会谬以千里。

结 语

尊重事实、尊重常识、尊重逻辑,这对于媒体人来说,永远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把三个“不尊重”变为三个“尊重”,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来匹配。对于不专业的报道,著名媒体人胡舒立会用“瞎说乱写”来评价。这“瞎说乱写”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媒体人可不能成为这样的“麻烦制造者”。

(作者为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