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下

认清问题,才能不迷失报道方向

郭宏超

2014年07月28日14:45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业务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已经渐渐从早期的对表面经济数据和经济信息的报道,进化到对经济信息背后的深意以及经济发展演变逻辑的较深层次的把握。

然而,经济现象是复杂和多元的,很多从事多年经济报道的记者会发现,仅仅基于所谓事实的呈现并不足以准确把握一系列经济活动和给读者传递真正正确的经济信息。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出现矛盾的表象时,记者往往会因为自身缺乏经济理论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被表象和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由此写出的报道会对读者和投资者产生误导。

举个例子,某国有股是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在经过一系列重组后,私人资本变成了大股东,随后原有的管理层和资本方产生了较大分歧。媒体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传递出大量的原有管理层的声音,围绕的问题是:资本方进入时是承诺了对国有资产要增值保值的;资本方答应保留原有核心管理层并且大股东会注入数十亿资金助上市公司发展;原有的公司小金库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应予以追究;打天下的管理层是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未来的新业务发展要按照既定方针走;资本方应该保护民族品牌……

在这个案例中,很多媒体得到的报道要素基本来自于原有管理层对于新进入资本方的控诉。但是,这样的报道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甚至这家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不客观的。其不客观的根源除了采访上的不平衡和媒体工作者所谓“同情弱者”的思想作祟,还有就是没有真正把握经济报道的底线原则。所谓经济报道的底线,指的是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客观原则。简单来说,当国有股转让这一行为产生,事实上就应该认定是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保值;真正为投资者负责的应该是公司的董事会,不是管理层的某个人,这是市场经济下资本的规律;协议上的承诺才具有至高的法律地位而不是口头承诺;对于品牌的存留应是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策的结果,而不应把保护民族品牌作为决策的核心要素。这是一场典型的管理层内部控制与资本方的斗争,媒体人要把握的是,不妨先谈规则,再谈公司权变,才不至于在报道上迷失方向。

在微观经济领域如此,在宏观经济领域,媒体人面临的是更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媒体人的报道思路也更容易被表象的东西牵着走。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媒体人容易在大变局中迷失,看待很多问题极易丧失方向和失去报道节奏。

这种迷失的显性特征是对于GDP增速认知的混乱。自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性减速”的通道。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的转型。经济增速已经从GDP年均两位数的增速阶梯性进入到个位数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宏观经济报道的把握难度很大。直观的印象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衰落通道,这样的认知传递给读者的就是:经济活动正在减缓。投资者根据这种认知,会采用避风港策略,作出缩减投资的行为。

经济观察报在面临这种经济大变化的时候也存在对这个时期的经济报道该如何呈现的困惑,该怎样传达给读者对于这种经济状态的正确舆论方向?又该如何转变僵化陈旧的观念,抓住经济变化问题背后的本质?

2011年下半年,编委会对此问题的认知有过一次较为深入的讨论,首先达成共识,认为这不是中国经济衰落的信号,因为即使年均8%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速,中国依然是充满活力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另外也必须清晰认识到,改革的头30年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是产品市场开放与要素市场扭曲的共同结果,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资源价格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长期支持经济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这些将促使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常规发展,同时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

经济增长减速并非坏事,因为它促使我们下决心全面转向提高效益、重视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速度稍缓但质量和效益均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判断背后,是要向读者传达,未来在投资观念上要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进行调整。

因此,经济观察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在报道上就沿着这个大思路针对宏观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我们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及时认清经济大环境变化的深意,并不是简单粗暴地传达经济下行通道过程中的负面情绪,这才是对读者负责任。看到问题,首先要认清问题,明白问题的复杂性,才能在报道上不至于走偏。

2012年,经济观察报头版头条刊登《中国经济从奇迹增长到温和增长新常态》一文,更为成熟全面地梳理报道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变化的逻辑,也在公众媒体上率先明确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同时配发社论,阐述我们理解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含义。报道和社论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实业者,甚至金融机构,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过去1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是一种历史机遇期的非常态化经济增长状态。过去那种增量时代的高速期只是阶段性的,并不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没有哪个经济体能一直保持那样,因此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速被称为奇迹,但奇迹并不会一直发生。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理应回归到“平常心”,认识到本轮经济增速下调的结构性和趋势性,要对告别大规模刺激政策抱持平常心,对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就业和财政压力加大、楼市去泡沫化等触发的阵痛抱持平常心。同时,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从宏观到微观也要转到结构调整的改革轨道上。

新常态对于投资者意义重大,当经济增速下了一个台阶之后,很多投资者都在心理上认为,过去的丰厚回报时代才是值得投资的时代,现在机会已经不多。事实上这是一种对中国经济错误的认知,即使下调到7%~8%的经济增速,依然是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依然具备超强的活力和增长空间,投资者在观念上要调整到这一档位重新上路。最明显者无过于资本市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龙头效应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所谓的“五朵金花”——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及金融板块,不再是主导未来的投资高地,而代表转型力量的新科技、新商业模式、新产业的公司将成为资金争相流入的投资高地,事实上这两年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商城等公司都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企业的新龙头。

认识到经济新常态,才能让媒体人更清晰地知道怎样对于经济换档期、转型期做出更准确的经济报道,因此,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所谓减速须有全面认识。对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不必过于惊慌,这样报道才能对于读者有更大的价值,有助于他们的判断。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基层都已经统一到这一认知上。媒体人认清问题本质,引导舆论统一到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上来是必要的,既不是简单片面地夸大经济减速这一单一因素,也不是罔顾事实沉醉于过去那种对奇迹式增速的幻想上!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