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7期

文学名著改编现象引发的思考

贾红分

2014年07月29日10:1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随着影视娱乐化、商业化的不断推进,视觉化、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被改变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这其中包括对世界经典的文学名著的改编、对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近几年来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但名著改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恶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将针对文学名著改编中的恶搞等现象,从名著改编的现状、名著改编盛行的原因、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名著改编的未来之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名著;影视作品;恶搞;原创剧本

一、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状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改编名著的现象,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学名著不断被搬上银幕,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作品视觉叙事的不足又能适时引发思考而逐步被人们所认可。这几年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仅2012年就有十余部由名著改编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的经典作品,在好莱坞,起码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1]。因此,在好莱坞无论流行什么题材和元素,名著改编的地位都不会缺席。

中国的电影向来也跟文学有着渊源,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由名著改编成的电影有很多,其中不乏鲁迅、老舍、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的电影。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很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菊豆》改编自刘桓的小说。这几部影片在国际上也曾为中国电影赢得过一定的声誉。比较典型的是在1988年,这一年被称作“王朔电影年”,因王朔的4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及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2]。进入新世纪,网络文学也进入了影视作品改编的行列,在2000年,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由小说改编为电影,自此网络小说与电影的“联姻”拉开了序幕。2013年的《致青春》也是改编自于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因此,近几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越来越普遍。

二、名著改编盛行的原因

(一)影视产业化、商业化的需要

随着影视产业化的发展,影视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投资影视业,把拍电影、电视剧当成了一个赚钱的渠道,在这种影视商业化的浪潮之下,很多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成了影视业实现盈利的一种途径。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娱乐需求,也顺应了当下的市场运作规律,同时对于普及文学作品、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实现影视作品文学性与商业性共存、艺术性与大众性并举的必要要求,但商业化背景下文学名著的改编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的一些对经典名著进行恶搞和颠覆的现象。新版电视剧《武松》就因出现“武松爱上潘金莲”这样的桥段,引发过人们的热议,当武松和潘金莲变成了青梅竹马,武大郎变成了“高富帅”,王婆变得风情万种,我们不得不要对这样不可思议的颠覆进行反思。

(二)视觉化、读图时代的观众和市场的需求

视觉化是指运用语言、音响、音乐等三要素,努力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使受众头脑里能呈现出视觉化的图像,并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参与到信息的接收,以达到传播效果提升的目的[3]。影视作品正好符合了当下人们视觉化的信息需求。读图时代就是指在科学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字的阅读容易使人疲倦,不能很好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需要借助于图像的不断刺激,吸引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因图像浅显易懂,加上配乐、解说,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观众的接受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在读图时代下,观众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视觉传达出来的画面内容,不用再有那种面对文字的主动思考和大胆丰富的想象,这也正好满足了当下很多观众快餐式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这也正是影视作品能拥有市场和观众的重要原因,也是改编现象能够盛行的现实基础。

(三)影视业编剧的原创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能适应产业需求的影视编剧创作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已成为影响影视业发展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影视编剧的原创能力不足是各种改编和翻拍盛行的根源,现在中国电影缺的不是大导演和大明星,缺的也不是大制作团队和雄厚的资金,缺的是好编剧,好剧本。当下能当导演的人很多,能当一个好编剧的人很少。现在的编剧能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及人们的真实需求的不多,搞翻拍搞古装搞穿越搞戏说的人不少。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影视作品中自主原创的故事越来越少。电影的源头应该是编剧的原创作品,然而,目前改编和翻拍盛行,正是影视编剧创作人员缺乏原创作品的一个印证。中国电影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摆脱发展中的困境,国家就必须大力扶持编剧,鼓励原创,并在物质上给编剧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广大影视编剧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剧本原创能力。

三、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迎合商业化需求,影片粗制滥造

近年来中国电影生产在影片数量上不断增加,其中不乏由名著改编的作品,但这些影片的质量却并不高,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被吐槽的大烂片,《满城尽戴黄金甲》就是一个广受诟病的典型,它的故事内容虽取材于《雷雨》,但却一点都没有做到与《雷雨》的形神兼备。再比如说2010年的由胡玫执导的《孔子》和由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它们原本都是很好的历史题材,却都没有达到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收获。因为历史题材的剧本更需要编剧花大量的时间去打磨,编剧要认真地去发掘文献,制作团队也要精心地去考量,而不应是仅仅靠玩技巧。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仅靠花哨的制作与精巧的叙事是不够的,它必须依托的是一个完善的剧本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和文化背景作为支撑。

(二)对待改编的态度轻浮,存在恶搞、颠覆

对待改编的态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能复现原著的主旨;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形式上维护原著的完整性,不能打破原著的基本构思。因此,改编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做到形神兼备,也就是说要不仅形似也要神似。然而,现实中很多影视作品对于改编的态度却过于轻浮,甚至大搞颠覆、重构、恶搞等,这是现代消费语境下影视改编娱乐化的表现,影视作品日渐成为人们的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这其中包括影视剧中对历史题材的“戏说”、对传统文学的解构以及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等。“戏说”历史的现象可能会满足商业语境下观众的想象,但这种把历史娱乐化、消费化的方法并不讨巧。再一个就是对红色经典的恶搞,《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中潘冬子被塑造成了一个整天做明星梦并渴望赚大钱的拜金主义者,这种恶搞革命英雄和混淆历史黑白的做法消解了“红色经典”的崇高性和严肃性,成了一些人在娱乐化中宣泄情绪博得关注的手段。

四、名著改编的未来之路

(一)国家应立法保护原著,尊重原著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原著、尊重原著,不能让一些个人或团体为了商业目的等随意篡改原著,对于那些大肆篡改原著的行为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惩罚。改编应该忠实于原著,尊重原著应该成为编剧界最基本的行业规范,如果改编后的经典名著再也不是它的原汁原味,那就不能称其为改编,只能说是新作。经典名著的改编是否成功看的是改编者是否能完整地再现原著的气质与精神,是否能准确地表现原作的意图和主旨,是否能真实地再现原著叙事的风貌和品格[4]。因此,为了保护经典名著不被肆意篡改,不仅要靠国家制定相关的名著保护法,更要靠制作者、编剧的自觉,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应切实的给予他们监督,只有这样那些肆意篡改原著、恶意颠覆原著的现象才能得到一定的制止。

(二)鼓励原创,加大对编剧的培养

名著改编盛行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下的剧本原创力不足,近年来,有很多关于中国影视行业“剧本荒”的报道,这正是中国编剧界原创力匮乏和疲软的表现,也是近二十年来影视行业轻视编剧酿下的苦果,影视作品中的精品应该来自于编剧的原创,原创才有力量,原创才有能量,原创才具胆量,有了原创我们才敢与美国的大片较量,唯有原创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份量。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编剧人才的培养,提高编剧的地位,大力地鼓励原创,对优秀的原创作品应有法律上的保护和资金上的扶持。

(三)名著改编不能代替名著阅读

相比于文学名著,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更逼真,场景更宏大,形象更直观,表达更直接,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被改编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他们更愿意去影院看一部由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而不愿意亲自去翻阅原著感受文字带来的更多的想象,再加上很多人因心里浮躁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文学名著的魅力,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名著阅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显然是一种偷懒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观看影视作品并不能代替了文学名著的阅读。

由文学名著改编翻拍成影视剧的现象由来已久,名著改编翻拍等现象长盛不衰也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扩大名著本身的影响力,也能起到普及文学名著的作用,但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原著,并对任意篡改、恶搞名著等行为做出相应惩罚和制止,还有就是要加大对编剧的培养,鼓励更多原创作品创作等。总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存在能实现一定的价值就不去关注它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就去否认它的意义,我们都应该抱着客观、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名著改编。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南焱.国产片何以改不好文学名著[N].北京日报,2013-04-18.

[2]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康怡.中国名著影视改编现象之批评[J].电影文学,2007(9).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