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理念是人类在对环境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中产生的,它经历了“浅绿—中绿—深绿”的认识过程,将绿色理念与环境报道相联系,便于分析我国环境报道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绿色理念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了我国的环境报道的发展历程,并分别总结了“浅绿—中绿—深绿”三个阶段环境报道的特征。
关键词:环境报道;绿色理念;发展历程
一、引 言
“绿色”理念是人类在对环境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中产生的,它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1]。环保专家将环境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浅绿色——关心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中绿层——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深绿层——侧重于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壤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浅绿—中绿—深绿”的观点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环境意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将绿色理念移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深绿色的”环境新闻绝不仅仅是传递“绿色新思想”,一方面,它在关注的范围上就比“浅绿色的”环境新闻广泛得多。“浅绿色的”环境新闻只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深绿色的”环境新闻则全方位关注环境、资源、人口等相关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深绿色的”环境新闻关注环境问题的深度也远比“浅绿色的”环境新闻深刻。“浅绿色的”环境新闻只关注环境问题的危险性,而且是在“小我”和近期影响的层次上;“深绿色的”环境新闻不仅关注它的危险性,而且关注它带来的机遇,并且是在“大我”的层次上,关注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3]。
关于环境新闻报道的时间分段大致应秉承以下依据。第一,环境新闻报道的内容,即新闻报道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新闻报道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存在哪些共性。第二,环境新闻的报道手段,例如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居多还是消息居多,对重大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否具有连贯性、是否形成报道强势。第三,环境新闻报道的数量,即环境新闻出现的频率有多少,所占的版面或时段如何。秉承如上依据,根据我国环境新闻绿色理念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发展脉络做出如下梳理。
二、我国环境报道的“浅绿时代”(1973~1991)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通过这次会议,高层决策者认识到中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1973年8月5日至20日,由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以此为标志,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起步。在最初阶段,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环境问题并未得到过多地重视。
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报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及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后,环境宣传报道有了更快的发展。1984年初,第一张全国性的环境新闻专业报纸《中国环境报》创刊,从此环境新闻报道有了一个主阵地。1988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等,被吸收为新一届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新成员[4]。但是鉴于环境污染的单一性和我国环保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这一时期环境报道,数量相对较少,内容比较单一,关注的问题局限于环境卫生、废水、废渣、废气等工业污染治理。在形式上,主要是媒体采用曝光污染事件的方式进行环境新闻的报道,侧重于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
三、我国环境报道的“中绿时代”(1992~2002)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中国总理李鹏应邀出席了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文件。为配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中央新闻单位协同作战,形成了颇具声势的环境新闻报道高潮,光新华社就发了环境新闻稿件 1300 多篇。以此为标志,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步入中绿时代。
199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委员会成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共同参与,进行大型的环保宣传活动。与此同时全国各省也开展了自己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如“三秦环保世纪行”,“三晋环保世纪行”,“天山环保世纪行”,“燕赵环保世纪行”等活动。这一时期国际三大著名环保NGO“国际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先后进入中国。业界成立了“地球奖”(1996年设立)、“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1997年设立),鼓励优秀的环境新闻记者。环境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家族的重要成员。据一项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的前8年间,全国有13000名环境记者作出了104万项环境报道,环境记者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与政治、经济、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记者一样,成为专业领域新闻记者。作为一个独特的记者群,他们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5]。
这一时期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内容上,扩大了环境报道的范围,洋垃圾、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环保法制体制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等环保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环境报》编辑部在这段时期内每年评选出来的十大国内环境新闻显示,我国的环境报道不只是简单的典型宣传和单纯的曝光揭黑,更注重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评析和思考。形式上,重大环境问题——如海洋垃圾问题、北京启动“绿色奥运行动计划”、 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发布空气质量日报等——得到了持续关注。不仅注重环境新闻的告知,更注重唤起受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受众进行深入理性地思考、将目光集中于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这段时期的新闻报道虽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总体而言,对人类的整体发展、人类生活的整体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问题的涉及,并不十分明确。
四、我国环境报道的“深绿时代”(2003~)
200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其中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个坚持”,其中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经济、生态、社会的共同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协调统一,强调社会进步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科学发展观弘扬的是一种新的人文理念、一种新的发展策略,它从国家政策到文化理念等多方面介入,对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推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环境新闻的范畴,对环境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而是逐步扩大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关于生态破坏、资源短缺、荒漠化、水灾、气候变暖、臭氧空洞、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保护等诸多环境问题,开始重点凸显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另一方面,加速了环境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提升了环境新闻报道的地位与影响力[6]。以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进入深绿时代。
与中绿时代的环境新闻相比,本时期的环境报道除了理性而深层次地报道环境问题之外,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将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发展彻底地结合在一起。在内容上,这一时期的环境新闻全方位关注环境、资源、人口等相关领域的问题,不仅关注环境问题的危险性,而且关注它带来的机遇,关注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关注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循环经济、工业转型、“绿色”GDP、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环保产业等议题进入人们视野。在形式上,更多媒体开辟了绿色版面或绿色栏目,如2009 年10 月8 日,《南方周末》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新闻分类模式,集结了环保、能源、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采编精英,打造出一个超级绿色新闻平台——绿色新闻板块[7]。也有媒体针对特定环境议题,开辟独特报道单元,如《新闻联播》在2007年以“节能减排”“绿色行动”等环保理念为单元,大量介绍先进的环保技术、环保产业,大力推广落实科学发展观。另外,媒体与公众的力量相结合,促成了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成为本时期的一大特点。例如,2003年7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张可佳的文章《世界遗产都江堰将建新坝 原貌遭破坏 联合国关注》,该文明确指出杨柳湖水库大坝将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3年8月29日,四川省政府决定,杨柳湖工程下马。
五、结 语
现如今,我国的环境报道正处于深绿时代,环境报道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指标,对环境的认识逐步扩大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各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牢牢把握住“人与自然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断丰富环境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正不断涌现出更多创新性的报道思维与模式。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文霞.浅析“绿色”理念由浅入深的发展——“深绿色”理念的形成[J].经济师,2008(11).
[2] 陈永森.公民精神纵横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 肖遥.环境新闻: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J].新闻前哨,2005(2).
[4] 蓝鸿文.专业采访报道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张威.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J].新闻记者,2007(5).
[6] 郭慧.科学发展观与环境新闻报道[J].新闻战线,2007(4).
[7] 张海锋.环境报道的新尝试——《南方周末》绿色新闻板块特色分析[J].青年记者(中),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