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8期

文学刊物的归宿和使命

黄利萍

2014年08月05日08:4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文学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发生和发展,在人类进程的各个阶段,文学也经历了其自身的兴衰起落,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的虚旺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学刊物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守护人类精神家园方面责无旁贷。那么,文学刊物如何在新时期完成积淀精神的资源,净化芜杂的心灵,提升混沌的境界,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使命和目标呢?这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命题。

关键词:文学;文学刊物;文学市场;以文化人

一、引 言

1956年被认为是文艺界的“春天”,“双百方针”开启了一个“百花时代”,如今,将近六十年时间过去了,在这一个甲子的轮回中,在经济片面繁荣的当口,我们需要回顾与反思文学将向何处去的问题,需要回答文学刊物的归宿和时代使命这一老生常谈却不得要领的命题。这两个问题是联袂相关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就有了自身特有的文学,也就是所谓的“哼唷哼唷派”。为什么“哼唷哼唷”也可以称为文学呢?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人类的情感。是不是情感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学呢?那又不是。人的情感有很多,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情感,但作为文学来讲,应该是普遍的能引起共鸣促进向上的能进行交流的情感。事实上,我们这个世界既包括外在的物质,也包括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作用于内在的精神世界就产生了情感,而这情感并不一定是正向的作用,往往是反向的作用居多。人类的情感有两个向度,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物质的享受往往把人的情感向外拉扯,使人的趣味脱离人类自身。而艺术的享受则向内生发,使人回归人类的本真。当然,从纵向来说,人类的情感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丰富亦随之溢满和提升。从横向来说,人的情感拉扯力还跟社会秩序有关,如果贫富差距大,也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浮躁和虚荣。在这之间,文学的净化和固本的功能就凸显出来。它能排除人精神世界的杂质,净化人的心理,提升人的境界。所以,文学是伴随人类的进程发生和发展的,文学始终陪伴着人类。

既然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都在场,那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觉得文学不重要了呢,看文学作品尤其是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了呢?甚至有人认为文学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了呢?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只要还有人类存在,还有人类生活存在,人类就有精神上的需求,就有心灵上的诉求和追求,因为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平静无波澜的,生活中的不平静造成了人心里上的苦闷或忧伤,或虚无乏味,这些心理上的疙瘩一定要找一个心灵场去交换,去消解,而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心灵交流场所。之所以现在文学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成为市场中最亮眼的风清仙子,欣赏文学作品也未能蔚然成风,人们自发的阅读文学作品也没有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多媒体对人们感官的冲击使得文学欣赏比不上其他载体便捷和轻松,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今能静下心来做纯文学的人越来越少,文学对创作者对接受者的吸引力都在下降。回顾欧洲文艺发展史,有古希腊文学,有荷马史诗,有文艺复兴运动,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潮流。中国的文化史上也出现过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魏晋风骨,也有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在社会转型的各个阶段都出现过文学的繁荣局面。为什么如今我们更倾向于轻松的方式享受愉悦享受休闲呢,为什么我们的创作者如今很难创造出史诗般的作品呢?这是因为我们当下处于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人把人自身从神学桎梏和封建藩篱中解放出来了,人的机能和潜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与此同时,对自然的掠夺和忽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对物质的渴求和贪婪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和膨胀,这些心理上的应力累积起来一时还得不到消解,并且还没有出现促使其消解的动力。所以文学艺术在今天的繁华景象面前显得尤为的冷清和落寞。文学创作水平不高,缺少“清浊扬清”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欣赏和消费。文学创作者缺乏对生活的洞察力,也使得作品缺少深度的感悟,从而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余华曾说“当我们考察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时,必须面对另外一种能力,就是洞察的能力”[1]。所以,文学刊物应该坚守住应有的品格,守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应有的担当,这也是一种时代使命。

二、文学刊物要坚守固有阵地

每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都有它固有的属性和特征,一旦这种属性和特征过度衍化就有濒临消失的危险。文学的属性首先是审美的,是提升人的境界的,是使人在阅读活动中能从生活中暂时超拔出来的。所以文学刊物尤其是纯文学刊物在遴选作品的时候要把握好其审美水准,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不能只考虑受众浅层次的消遣需求,不能被大众的审美趣味所左右,更不能让文学刊物充斥着低俗、庸俗、媚俗的审美氛围。文学刊物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独立性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上的,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本真的健康的审美生态。其次,文学作品应该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既是文学的素材,也是文学的品质之基,思想之源。一部文学作品好不好既要看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够不够,还要看它反映的层面广度够不够,是反映某一阶层的生活还是各阶层的生活,是用绚丽的色调描绘“白美富”们的生活状态,还是用朴实的笔调叙述各阶层的悲欢离合,是宣扬享乐主义还是崇尚艰苦朴素,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是灌输资本主义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格调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品质,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分工,社会面貌,社会心态以及社会秩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不断涌现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新感受,文学创作应该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应该敏锐地捕捉社会变迁所造成社会心理脉动,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文学大有可为,文学刊物责任重大。最后,按照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环境的变化,文学作品要进行适度的改良和创新。既要保持文学的种属特征,又要不断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的艺术基因,这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生物界多物种的交叉互生能产生遗传变异,艺术品种也一样,各艺术品种的优势可以互相吸收利用。文学可以和戏剧进行融合,文学可以和广告、展览以及旅游休闲互渗。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散文也可以进行内部衍化。只要这种融合和变化能有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都理应被允许。总体来说,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体裁要新,题材要实,文学刊物应当给这些新艺术实验提供平台。

三、文学刊物要挖掘好市场潜力

一部好的作品能不能走出深闺,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文学刊物的作用非同小可。按照市场规律,好的平台能给优秀的商品提供更多的推广优势。好的文学刊物也会给好的作品提供更多的被阅读的机会,好的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扩大文学刊物的影响力,这就是品牌效应。因此,文学刊物应该尽可能多出精品力作,力争在最高文学奖项上有所突破。这只是文学刊物的一种目标,或许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因为现在的文学产业异常发达,市场流通的文学刊物近千种,而像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样中国文坛的最高荣誉奖项毕竟屈指可数,老牌期刊像《人民文学》《收获》《钟山》《十月》《作家》等在稿源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一般的纯文学刊物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能大胆选用有独特价值的文学作品。是金子迟早要发光。应该说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人口资源为此提供了条件。如果每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每一千个人里面有一个懂得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每一万个人里面有一个尝试进行文学创作,每十万个人里面有一个在进行文学研究的话,我们的文学市场一定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文学刊物一定能蔚然大观。当然,我们好的文学作品要进一步扩大影响还得充分利用新媒体,可以进行网络和影视转化。例如麦家的同名小说《风声》就改编成电影被广大受众所知晓,还有很多世界名著也被改编成影视剧。哪怕是最不被看好的诗歌也可以进行二度创作,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经过王菲的传唱家喻户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纯文学刊物如果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即便不能获得最高奖项也一定能收获市场的认可,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好作品被大众所知晓、所接受。

四、文学刊物应有相对固定的风格和版块

文学刊物必须先培养一些固定的读者群,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领域性的。有了稳定的读者群以后,受众才能够逐步扩散,互相宣传,互相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固定的读者群呢?这就要看文学刊物的定位何在。是研究型的还是泛泛阅读型的,是专题型的还是综合型的,是年轻的读者还是年老的读者。不同的定位决定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阅读对象决定了版块的选择。不管怎样,风格和版块应该相对固定并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样可以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可以就某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共同的苦恼,共同的心事,有选择性的刊登系列作品,或者不同作家不同感受的相关作品,引起共鸣和思考。文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感受,而是引发思考,让读者在思考中进步,在体验中走向澄明。

五、文学刊物要搭建好交流平台,培养好作家队伍

现在的作家队伍不像过去那样都是体制内的,更多的是平民写作,而我们的文学刊物大多是体制内的,90%以上是全国各地作协或文联的机关刊物。怎样做到体制内外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做到政治的确切,又要做到艺术的自由。要给予文学创作者“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2]。这就要求文学刊物搭建好交流的平台,创造一个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环境,又能让作家释放更多的活力尽可能地进行原生态创作,在主旋律的背景下保护好创作的自主性。要不拘一格吸纳优秀的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进入作协或文联系统,让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潜心创作,又要让他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必不可少的历练,零距离接触群众生活,还要培养他们伟大的人格和淡泊的情操,这样才会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文学刊物承载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提升全民文学素养的重要功能,通过推广文学作品,培养文学新人,促进文化建设,文学刊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学刊物承担着“推进文学自身的发展,提高全民文学素养的任务。除此之外,各级作协、文联主办的刊物还有培养本地作家、积累建设地方文化的任务”[3]。“以文化人”就是文学刊物的归宿和使命。

(作者系:野草杂志社)

参考文献:

[1] 余华.飞翔和变形——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1)[J].收获,2007(5).

[2] 田本相,黄爱华.简明曹禺词典[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3]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