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8期

试论广播电视台人才建设机制创新

张常珊

2014年08月05日08:5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我国广电传媒业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机构整合、企业重组和发展转型的不断深化,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广播电视台的改革发展。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兴台、人才强台战略,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建设机制,加快建设规模适宜、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是全面推进广播电视台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人才建设;机制创新

在新一轮“一省一台”广电传媒业改革中,广播电视台既面临着机构整合、企业重组带来的人力资源重新配置问题,又面临着民营影视企业和视频网站“挖人”带来的业务骨干流失问题,还面临着建设网络广播电视台带来的新媒体人才短缺问题,让广电传媒界近年来持续关注的人才建设问题再度升温。人才是广电传媒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如何改革现行人事制度,根治“双轨制”带来的痼疾,留住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构建规模适宜、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是当前各家广播电视台必须加快破解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一、建立人才发展规划编制调整机制

人才发展规划是实施“人才立台、人才兴台、人才强台”战略的权威性、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也是广播电视台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广播电视台在编制人才发展规划时,要从自身意识形态与商品经济的“双重属性”和发展公益事业和经营产业的“双重任务”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广电传媒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广电传媒业市场的新变化,深刻领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媒事业与传媒产业发展对人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党政管理、内容生产、制作播出、节目推广、广告经营和企业管理等不同岗位要求,坚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人才配置原则、选拔条件、考核依据、薪酬标准和人才选拔、使用、激励机制的纲领性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明确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列出时间表,划出路线图,确保人才发展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建立规划调整机制,根据广播电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对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修订,更好地发挥规划在人才建设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二、建立劳动用工全员聘用制

“双轨制”是当前广播电视台的普遍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制从2001年在广电行业开始试点到全面实行,在解决了广电机构人员短缺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派遣制人员的从业岗位、用工时间、用工比例等违法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比如,《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它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1]”《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第四条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2]”现实是,各级广电机构的派遣人员大多数是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主要从事新闻采编、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等广电核心业务,在用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超过10%,在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上远不及事业编人员。这显然与法不符。一些台在派遣人员选聘上,分为台聘、企聘、部聘、栏目聘等方式,聘用主体不同,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同。同工不同酬,严重地影响了派遣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出现的派遣制业务骨干的离职“潮”便是由此而生。解决“双轨制”问题,实行全员聘用制不失为好办法,全体人员不论出身,一律转为企业人员,临近退休年龄再转入事业编制,以事业身份退休,既满足了事业编制人员怕失去“事业身份”的担忧,又解决了派遣人员进不了“事业编制”的苦恼,还让广播电视台卸下违法用工“枷锁”,彻底根治“双轨制”痼疾,让全体员工在同一个舞台上“跳舞”,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建立人才科学评价使用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台在人才选拔任用、考核测评中还在沿用传统事业单位“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评价方法,考核测评内容多是主观抽象描述,缺少客观量化指标,在党政管理、业务技术、经营管理考核评价中不加以区分,一张表格“通吃”,难以客观地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真实“面目”。人才评价机制必须建立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基础上,把实践作为检验人才能力的唯一标准,改变长期以来在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的倾向。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做法,即全面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根据电台党政管理部门、节目采编部门、制作播出技术部门和台属企业的岗位特点、岗位职责和职位要求,全员参与编制《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控制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让人人熟知电台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举措和总体要求,熟知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标准、检验依据、评价方法,并全程参与质量管理的内部审核工作,既从制度层面规范了各项工作,又满足了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管理的需求,干得多少,干得优劣,有工作记录为证,考核与员工薪酬挂钩,根据质量管理记录确定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测算出每位员工的每月绩效工资和半年、全年绩效奖金发放数额,公正公开透明,充分体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提高了考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台里依据考核结果,对长年不能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不好的人员,进行诫免谈话、解除职务(或劳动合同),达到了优胜劣汰的目的,变人才管理由静态为动态,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

四、建立市场化收入分配保障机制

收入是民生之源。当前广播电视台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分配机制与市场脱轨,薪酬待遇没有真实地反映劳动价值,表现为采编、技术和管理岗位的薪酬低于市场价值,一般性岗位、辅助性岗位薪酬高于市场价值,核心岗位、重点岗位与一般岗位、辅助岗位的薪酬标准没有拉开距离,一定程度上存在平均主义[3];二是按照身份建立起来的分配机制,造成编内和编外人员薪酬福利待遇“双轨制”,人为地造成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决定作用,根据广电传媒市场从业人员薪酬价格及其变化,建立不同岗位绩效工资标准和增长调整机制,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每月发放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根据不同岗位合理确定;按照季度、半年或年度发放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拉开差距,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业绩突出人员高薪高酬,打破“大锅饭”,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收入分配体系,让收入分配更准确地体现劳动价值。此外,还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建立了覆盖全员的“五险一金”,制度,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经济条件允许,还应建立补充保险制度,让全体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在广播电视台发展中聚合人才、凝聚人心、聚集力量的作用。

五、建立人才多重互补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和实物,精神激励包括环境、荣誉、目标等诸多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不可偏废。物质激励是基础,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是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管理者要认识到,人的需求的差异性,对物质待遇追求因人而异,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后,持续的物质激励会让人产生心理“疲劳”,激励效果便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因此,物质激励要讲究方法,比如,在制播分离改革中,对于核心业务骨干、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对于节目推广、广告经营、企业营销等岗位的优秀员工给予高额绩效奖金激励。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的五种需求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的迫切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的动力。在与一些兄弟台离职来京入职广电民企的同行交流中,说到今天的单位,他们一致认为找到了公平和尊重;谈到离职原因时,他们表示收入分配不公是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是政治待遇不平等,事业编制与派遣制人员身份不同、各类证件不同,像个“二等公民”,一些台中层领导岗位、制片人岗位公开竞聘时把派遣人员排除在外,发展无通道,让他们找不到自尊感和尊重感;二是身份不平等,派遣制人员像“广电农民工”,不能加入台工会组织,感觉上还不如农民工,农民工还有工头守着,找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三是机制脱离市场,管理层级多,决策效率低,衙门作风重,人际关系复杂,才华难以施展、理想难以实现,让他们找不到荣誉感和成就感。这表明,广播电视台职工在重视物质收入的同时,更看重精神需求的实现。这说明精神需求是激励广播电视台员工的有效形式和手段,精神激励方式很多,主要有三种:环境激励法,就是建立广播电视台组织文化,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意见、利益和需求,创造团结有善、相互关爱、公平竞争、崇尚创新的环境,满足员工们社会交往需求;荣誉激励法,就是持续开展创优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准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让员工们全程参与,优秀者予以重奖、隆重表彰和大力宣传,营造崇尚先进、鼓励成长、支持成事的氛围,满足员工们的尊重需求。目标激励法,就是探索建立项目制、制片人制、工作室制和首席制等工作模式,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个人特长,委以重任,予以重用,为优秀员工搭建实现自我价值、人生理想和职业追求的平台,让他们持续获得事业成就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广播电视台发展靠人才,人才建设的关键在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人才建设机制创新不可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必须充分认识媒体属性和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力,积极稳妥地渐进式推进,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震荡”,先治标再治本,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建设问题,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环境氛围,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作者系:北京广播电视台 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三号,2012-12-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2014-01-24.

[3] 曲方,朱天博,宋香云.传统城市电视台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J].视听界,2011(2).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