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口碑”可以被营销、制造出来,电影打分可以被水军操纵的当下,一部名为《绣春刀》的电影正在口口相传,越来越多喜爱它的业内人士和观众,在社交媒体给予好评,推动其排片上升,《绣春刀》因此也有了一份特别的责任——为“好电影”正名。
什么是好电影?这个简单易答的问题正在被模糊化,一些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电影,正在用“存在即合理”“市场需求最大”“一代观众有一代观众的选择”等说法,歪解大家对“好电影”的定义,电影审美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严格说来,《绣春刀》只能算一部正常的电影。简单三五个回放,就干净利落地介绍清楚了人物关系;一段摇移的长镜头,顿时带来清新爽目的美感;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可以了然它扎实的结构;没有多余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在起作用……
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较大的遗憾,结尾处理得不好,让它失去了成为一部优秀电影的机会。它能够得到赞誉与推荐,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部老老实实地编剧、头脑清晰地导演、懂得搭配与取舍的电影,它捍卫了电影制作的传统,它有创新,但却不是无知者无畏的创新。
留意一下对《绣春刀》的推荐,会发现有观众打高分是报复性的,本来影片可以打7分,但偏偏给它打了8分,多给的一分,是用来报复暑期以来出现的那么多烂片。也正是这多出的一分,代表了影迷对好电影的期望,期望能看到更多正常的电影,让观众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创作者对电影的热忱,让好电影可以得到好报。
国产片进入营销的最好时代,也进入了创作的微妙阶段——电影本身成为产业链的末端,极具嘲讽性。虽然新人辈出,票房高企,但国产片市场的担忧要远远多于惊喜。跨界导演带来的这针兴奋剂,不会长期有效。如果失去对优秀电影创作者的鼓励与扶持,无视好电影的存在,那么被伤害的不但是电影的创作主体,观众与市场也会在几年后失去对国产片的耐心。
鼓励好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走进影院观看。迫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好电影得不到好票房也是无奈的现实,既然现实改变不了,那不妨从建立电影评价体系开始,获取最真实的口碑,传递最有价值的电影理念,为那些想把电影理想和票房愿望结合在一起的优秀创作者,开辟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舞台。 (韩浩月)
>>微评
@不吃米饭先生:工整,规矩,不造作地讲故事,让我寻回了失传已久的侠义情怀。
@柏小莲:后半部分是乱掉了,另外剪辑bug太多。原来我们真的是有不少优秀男演员在等待好导演好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