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4年·第3期

“微时代”的舆论生态与壮大主流声音

黄云鹤

2014年08月12日14:55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微时代”已经到来。在我看来,“微时代”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世界变得很小。另一个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领袖因为众多粉丝的追捧,他们的言行已经逾越私人领域界限,辐射到更加广泛的公共空间,甚至影响部分公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声音会被无限放大。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8.3亿多,手机网民达到5亿,微博用户超过5亿,已经成为新媒体第一大国,构成全球最庞大、最复杂、最喧嚣的舆论场。网络发展势不可挡,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阵地正在被网络逐步蚕食。报纸读者年龄日趋老化,电台走向窄众传播,电视遥控器也逐步被鼠标取代。而网络后来居上,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网络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一、“微时代”的舆论现状

去年,长期造谣生事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互联网上对打击恶意造谣的支持意见非常活跃。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对警方行动持怀疑或反对态度,认为破坏了“言论自由”。特别是薛蛮子因为嫖娼被抓后,互联网上一直有为他的辩护声,认为警方侵犯了他的“私权利”,乃至侵犯了他的名誉权等等。这种声音在互联网上居然占有一定市场。这些主张不仅站到了中国法律的对立面,而且同社会基本道德背道而弛。可以说,互联网正在颠覆传统逻辑。官方舆论场或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形成分野。

去年7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网络谎言传播是中国社会分外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在100件微博热点案件中,出现谎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新媒体,几乎成了谣言的集散地。

负面情绪、虚假新闻、群体愤怒、哗众取宠……网络环境,乱象丛生。匿名发布为了吸引眼球,非理性的观点得到更多关注。这样的环境下,真相会被遮蔽。网络戾气体现了百姓的集体焦虑。社会心态也变得无比脆弱。狂躁与偏激的网络乱象,形成现实与虚拟的两个舆论场的分野。

“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已经蔓延至现实社会本身。任何原本活跃于“线上”的群体情绪,都可能转变为“线下”的群体事件;任何原本在“线上”慷慨激昂振臂高呼的名人,都可能在“线下”堂而皇之赢取现实利益。网络世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现实社会,并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情绪产生裂变的核心。

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的革新,作用到内容生产与思维方式。在“微时代”,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信息的传播与生产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在由数据织成的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向这张传播的网络推送数据和信息,而评价信息价值的标准往往是个人的好恶与判断。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简单化、浅表化、平面化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深刻的思想和复杂问题的论述无法展开,一方面导致了具有煽动性的极端言论更容易吸引眼球,从而使其大量的产生和传播获得可能。于是,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便成为了“微时代”的重要景观。

二、“微时代”舆论乱象的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的经济发展先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空白地带,而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又进一步滋长了精神的虚空和文化的贫乏。

2、毋庸讳言,转型期的社会综合改革滞后。法治不健全、法律执行不严导致不信任感加剧,官员腐败、有法不依损害群众利益,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严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偏执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包括西方思想的渗透、西方舆论对我们的攻击,都对我国的民间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互联网在中国已经10多年了,我们才刚刚面对网络乱象“亮剑”。我们对网络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网络造谣犯罪和处理过软。去年,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引发全社会关注,但这也仅仅是刚开始做的事。有人说,刑拘“秦火火”是迟到的司法正义。“秦火火”他们组织网络“水军”,长期炮制虚假新闻,策划了大量著名的公共舆论事件,恣意妄为,毫无法律和道德底线。应该说,刑拘“秦火火”等人,揭开了增强网络法制建设的序幕。2013年9月9日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个“网络犯罪”司法解释的正式发布,将会极大压缩谣言类非法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空间,把网络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方向展示得更加清晰,期望这是互联网彰行法律和道德的转折点。

三、壮大主流舆论,必须做强做实正面报道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厘清了长期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一些敏感、困惑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和基本遵循,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宣传报道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面对“微时代”的复杂的舆论生态,我们必须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这里有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党性原则,要把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前提;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核心要求;三是坚持扩大主流媒体在新兴舆论阵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重中之重;四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创新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传播正能量,这是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要求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可是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错误的,必须纠正的。

1、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传播社会正能量。

世界各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工作准则是:真实、客观、公正。但是不同的新闻观,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真实必须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客观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本身的力理来说服人、引导人;公正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立场,公正无私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对人民和社会负责。

我们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因为积极、正面的事物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全貌。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新闻观。

实事求是,就是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从客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努力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

2、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有人说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没有人看、没人听,其实,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主流媒体坚持不懈地正面宣传,我国社会大局不可能保持稳定。确实,负面新闻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自然比正面新闻更有吸引力,自然会更抢眼球、抢受众市场。在极端市场取向下,有的媒体会追逐负面新闻,热衷报道“坏消息”,但那不是我们的新闻观。社会主义新闻观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这是有责任感媒体的担当。追逐负面新闻是媒体责任与道义的缺失。

当然,社会主义的新闻观也讲求正面宣传的创新,要把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在“微时代”的海量资讯面前,我们的编播工作要慎用网上信息。特别是面对负面新闻,一定要提高编播队伍的甄别能力,辨别真伪,再论是非。否则,沸腾冲天的讨论、义正词严的批判,很容易因为基本事实错误而自摆乌龙,甚至误导公众情绪,浪费社会资源。

3、以正面宣传为主,开展帮忙不添乱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生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政府端正执正理念、提高施政水平和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舆论高压也很有必要。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监督。

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政治立场。只有坚定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才可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自觉考虑社会效果。二是思想方法。看问题、写文章、发议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想“怎么看”,更要想“怎么办”;不仅要想“对不对”、“该不该”,更要想“行不行”、“能不能”。只有更多地想一想“务实办”的问题,才可能懂得“辩证看”的必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才会理解中央方针的正确性。三是法律意识,要依法监督。

能否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也考验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那些侵犯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媒体应该鲜明地表明立场,敢于发声。回应公众疑虑、化解社会矛盾,本来也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职责。主流媒体在众说纷纭的热点事件面前失语,就会为网络谣言、偏激的舆论提供空间,甚至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损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舆论监督的能力与水平,不仅是新闻专业素质高低的体现,也是新闻党性原则的反映。

4、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强化新格局下的阵地意识。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沃土,成为知民情、聚民智、汇民意的沃土,不牢牢占领网络这一阵地,就无法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强化阵地意识就要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当前,伴随网络发展而兴起的新媒体正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要想在这种新格局下尽快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不被边缘化,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广播、电视等在巩固好发展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不断拓展传播领域、创新传播业态,延伸传播链条,抢占发展主动权。

强化阵地意识需要建强网络宣传队伍。没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宣传队伍,占领网络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克服面对网络的“本领恐慌”问题,跟得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亟须以“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学网、上网、用网,不断提高自己的新媒体素养。同时,必须明确,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立场不能变,从而把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镌刻在心中,确保网络这一阵地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5、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切实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

正面宣传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把握好时、度、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网上舆论工作的规律性,是我们用好网络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摸透网络传播“时、度、效”的规律,对接网民心理与需求,创造网民喜爱的表达方式,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时”上应对新闻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网络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通常而言,报纸的报道周期按“天”计算,报道“昨天”的事;广播电视的报道按“小时”计算,聚焦“今天”的事;网络报道的时间则精确到分秒,随时记录“此刻”的事。如果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恰当时间给予回应,就可能时时落后、处处被动。因此,重视时效应该成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考量指标。等到网上舆论已经众声喧哗、纷纷扰扰时才发出声音,就会丧失了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导权和制高点。

在“度”上应对网络舆情做出准确判断。社会转型期的舆情环境错综复杂,尤其是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其中既有理性的也有情绪化的,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既有建设性的也有别有用心的。如果不对网络舆情作出准确判断,就难以掌握舆论引导的“度”。这就要求我们健全重大舆情会商研判制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科学性分析,着力提高甄别能力。在准确判断舆情、坚持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应拿捏好报道的数量、角度、尺度等。应与网络舆论场良性互动,进行对话与交流,既不能迎合网络舆论,也不能无视网络舆论,而是要在网络舆论与主流舆论之间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

在“效”上要对传播效果做出及时评估。做好效果评估,需要对网络舆论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对舆情走势进行透彻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讲究传播艺术,不能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语言生硬强行灌输、形式刻板不求变化,那些模式化、套路化的传播方法只会让网民敬而远之。只有平等交流对话、科学艺术引导,才能取得实效。尤其是要下功夫,大力改进网上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等,找好切入点,用好网络表达方式,增强其亲和力和贴近性,让网民喜欢看、有共鸣,真正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从而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