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此次整风运动中,扮演着“宣传员”、“报道员”、“运动员”等多重角色。除需眼睛向上、向外,宣传好、发动好、报道好教育实践活动外,自身的整风亦不可缺。
一、叩问媒体,“四风”何时了
把脉当今传媒,“四风”现象依然严重,受众要求整治“四风”的呼声从未减弱。
(一)形式主义的宣传与宣传中的形式主义。一是报道形式的公式化。“新华体”充斥报刊版面、广电节目,尤其是报纸的时政版和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体裁除了“金字塔”就是“倒金字塔”,灵动的散文体、鲜活的小特写、犀利的短评论,受众已较少能耳闻目睹。浮躁的社会心态,媒体内部“工分制”绩效考核制度的缺陷,加上新闻人职业道德的滑坡、敬业精神的缺失,使得新闻人愈加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偷工取巧、不思进取。如同一个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按图拼装”而非别具匠心地量体裁衣。二是报道方式的程式化。呆板乏味、令人生厌的程序式会议新闻和领导的活动报道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大段时间。“跳出会议挖新闻,跳出活动找新闻”成为一句苍白无力、欺人骗己的口号,“接地气”的鲜活新闻凤毛麟角。三是报道内容的单一化。除会议、活动报道充斥版面时段外,千人一面、味同嚼蜡的成就报道、经验报道、典型报道反复出现,而受众喜闻乐见的揭示性报道、警示性新闻、民生类新闻比例较小。四是报道语言的概念化。语言干瘪、概念堆砌、装腔作势、空洞无物,看似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逻辑,殊不知多是漂亮的废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媒体对形式主义的宣传,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媒体报道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会议、视察、检查、慰问、节庆等等,很多都是花架子、摆形式,新闻含金量极低。这些程式化的新闻用哗众取宠代替实事求是,用高喊口号代替实际工作,用投机取巧代替真抓实干,用虚张声势代替雷厉风行,用走马观花代替深入实际,用粗枝大叶代替一丝不苟,用敷衍了事代替严谨作风,用欺上瞒下代替求真务实,用表面文章代替表里如一。媒体不加辨别,一味地唯命是从、跟风宣传,不仅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闹出了不少笑话,损害了媒体形象。如有的地方为招商引资举办各种名目的洽谈会、城市论坛,一番歌舞升平、热热闹闹之后,明明成果寥寥,却对外宣称成功签约项目多少个,协议引进外资民资多少亿,群众对此嗤之以鼻,媒体也十分闹心,深感委屈和无奈。
(二)官僚主义的宣传与宣传中的官僚主义。对于官僚主义的宣传,媒体中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领导一般性公务活动的报道太多太滥太长,成为“官员秀”;党政机关工作会议的报道过于密集冗长,成为“官员讲”;以文件、通知、规定、检查等面目出现的报道有增无减,成为“官员令”。发布政令法规、决策部署是媒体的天职,但媒体亦应遵循传播规律,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和受众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报道,否则就沦为“传声筒”与“二衙门”。
媒体宣传中的官僚主义表现如下:一是新闻语言的“官腔化”。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官腔十足、官气熏天,尤其是有领导出席的会议、视察、检查等活动的报道,动辄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要求,对官员的讲话及工作部署不加润色和转换,照本宣科、大段摘录,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显示领导的权威,就不能体现活动的重要,其实大谬不然。新闻报道中的“官员腔”,究其根源主要是媒体的“唯上”心态在作祟,谨小慎微,不敢跨越雷池。另外,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心里没底气,下笔没胆气,只能照搬照抄,敷衍了事。二是聚焦对象的“官员化”。媒体的重要版面、主要的新闻节目,几乎成为当地大小官员的“官员秀”和“工作日志”,官方活动报道泛滥成灾。笔者曾对某中央媒体和本地广播、电视的主要新闻节目作了一周播出统计,“涉官”报道占了该类节目总时长的50%多,多的时候甚至占到70%左右。三是报道内容的“官本化”。除了“秀官员”的报道大量堆砌外,歌功颂德、涂脂抹粉地宣传政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报道大肆泛滥,一些媒体策划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沦为官员的“成绩单”与“功德榜”。本应唱“主角”的民众成为“配角”和“群众演员”,大众媒体很少能见到大众的身影。四是报道形式的“官样化”。呆板僵化、没有血肉的格式化、公文型、报表体、说教式的报道大行其道,“新闻八股文”连篇累牍。
(三)享乐主义的宣传与宣传中的享乐主义。主流媒体总体上能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所发出的主流声音基本健康。但不容回避的是,一些媒体的非主体性节目,存在比较严重的迎合享乐主义、宣扬享乐主义的现象,尤以电视为甚。不少娱乐节目、广告宣传片、电视剧在“时尚、现代、华贵、典雅”的包装下,宣扬享乐主义。香车宝马、俊男靓女、豪华场馆、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奢靡生活……诸如此类的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心驰神往。
媒体宣传中的享乐主义现象如下:一是办报办台理念僵化,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改革。这里固然有体制等外在原因,但怕矛盾、求安逸、享太平的思想才是主因,“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就是这种想法的最好遁词。二是节目形式陈旧,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出新,这尤以垄断经营的党报党台为甚。须知“皇帝女儿不愁嫁”早已成为过去。一些报台不甘平庸,挑战自我,推出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节目,马上便会有无数个报台跟风克隆。“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最高的回报”成为掩盖他们求稳求安、畏难怕苦、创新乏力的自我解嘲。三是媒体从业人员贪图安逸,怕苦怕累,马虎敷衍,得过且过。一些媒体人行必有车,住必宾馆,食必饭店。采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作风飘浮,穿梭于机关大院,奔走于大小会场,很少下基层,进社区,访农家。写稿东拼西凑,人云亦云,依样画葫;知识结构老化,能力自满,不求超越。当年穆青、郭超人等新闻泰斗的敬业精神、求真作风、服务意识、治学态度,如今的业界已严重失传。
(四)奢靡之风的宣传与宣传中的奢靡之风。新闻媒体不敢为奢靡之风鸣锣张目,但“暗度陈仓”式地呈现、展示、诱导甚至宣扬奢靡场面的现象则屡见不鲜:一是认知不清,把握不准,错把奢靡当隆重。在媒体报道中,人们时常能耳闻目睹这样的文字与画面,诸如“恢弘大气、美轮美奂、华美绽放、华彩乐章、盛世经典”等等,极尽渲染之能事,为奢靡铺张的活动鼓掌,助长社会不良风气。二是“关门又开窗”,为奢靡之风暗留“地道”。这一现象在电视娱乐节目、广告宣传片、时尚类电视剧中尤为突出。三是媒体搭台的晚会、活动成为奢靡大舞台。不少媒体举办的各种晚会、活动等,布景装饰过于豪奢,投资动辄千万计,为奢靡之风的蔓延起到不良示范效应。四是策划的一些新闻行动过于庞大、铺张,特别是一些跨地区的联合采访活动,浩浩荡荡的车队,前呼后拥的人马,招摇过市,沦为新闻“大走秀”,奢靡之风“大路演”。
二、媒体整风,如今正当时
当前媒体存在的“四风”之疾,有的是社会的“大众病”,有的是“社会病”变异后媒体的“行业病”,有的则是少数媒体或媒体人患的“个体病”。狠刹“四风”,既是响应中央号召,顺应群众期盼的迫切需要;也是媒体固本强体,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祛“四风”须认清“四风”之害,深查“四风”之病。目前媒体所染的“四风”病,突出表现在“形式主义的宣传与宣传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宣传与宣传中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宣传与宣传中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宣传与宣传中的奢靡之风”,呈现的症状既大同小异,又千差万别,所以必须突出“问题导向”,进行逐一排查,深入剖析,消除暗角,不留死角。
“四风”既是一种“社会病”、常见病,又是一种带反复性的“顽固病”、多发病,在各地方、各行业、各单位还有不同的“病理特征”及轻重程度,应结合各自实际,逐一“体检”,分开“处方”,定制“药剂”,不能照一张“方子”治毛病,胡乱吃药;也不能不分轻重下剂量,重病轻治。否则,要么“药不对症”,要么“贻误治疗”。
(二)祛“四风”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当前媒体所患的“四风”之疾,虽表现形式、轻重程度不一,却都是信仰的淡漠、精神的危机、追求的衰减、道德的下滑。不明“我是谁”,不知“为了谁”,不懂“依靠谁”,这必定会造成方向迷失,必然会滋染“四风”之疾。
祛“四风”需要媒体人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近群众“听民声”。生活是新闻的舞台,群众是新闻的主角,只有跳出文山会海,不周旋于各种事务活动,深入社会,根扎基层,脚踩泥土,切实开展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重点的“走转改”活动,沐浴乡风民风,倾听民声民求,反映民生民情,才能有效地进行“精神补钙”,清洗“行为之垢”。不少媒体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我在基层当助理”、“寻找最美的某某人”、“媒体进社区”等活动,就是较好的探索。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为“走”而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祛“四风”需要媒体经常敞开大门“换空气”,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需求诉求,人民媒体人民办,围绕人民办媒体。敞门换气、开门办台(报、网),需要媒体通过各种形式,把受众请进来当面问需、问求,进行“人群定制”,让媒体的新闻产品适销对路;需要媒体拜人民群众为师,细心地问诊、问计,寻找良方,除弊治病,革新创新。
(三)祛“四风”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传媒队伍。当前传媒队伍的“素质综合症”,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与媒体忽视教育、疏于管理有关。有的媒体一味追求创收额,价值扭曲,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的媒体过于偏重人员技能,业务至上,忽视对从业人员进行宗旨意识的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再造;有的媒体制度缺失,管理松懈,以说教替代管理,以自律取代管理,队伍松松垮垮,形象自由散漫……因此,媒体应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巧借东风,狠抓队伍建设,以教育塑造队伍,以管理提升队伍,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党和人民信得过的新闻队伍。
(四)祛“四风”应建章立制促长效。一是完善的开门办台(报、网)制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使传媒人及传媒产品沐民风、“接地气”,避免闭门造车、隔空对话。二是系统的学习教育制度。既重业务技能的培训,又重世界观的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避免一轻一重、顾此失彼。三是严格的队伍管理制度。从进人、用人到员工的工作实践、作风形象,实行全程管理,避免制度缺失、管理缺位。四是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重数据又不唯数据,讲数量更应重质量,讲效益更应重效果,充分发挥考核政策的引领作用,避免导向偏差、价值扭曲。五是严厉的问责纠偏制度。勤于排查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指出问题,勇于纠改问题,避免闭目塞聪、麻木不仁,以致日积月累、积习难返。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