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人民日报记者张帆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救灾规矩比天大

张帆

2014年08月19日14: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救灾规矩比天大

编者按 距离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已经过去10多天时间,但地震带给人们的巨大创伤却难以抹去,每一位深入灾区的记者的感触也都是刻骨铭心。本期《人物》版特别约请5名深入地震灾区一线的记者,为读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经历。

张帆(右一)在震中和同事们研究、策划选题。

人物素描

张帆,《人民日报》主任记者,长年活跃在云南和西藏从事新闻采访,多次参与突发事件的报道,曾报道过云南姚安地震、彝良地震、西藏仲巴地震、当雄地震等。《抢险救援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乌蒙山麓抗天歌》等文章曾获《人民日报》好新闻奖。

8月4日下午3时许,我和同事陈永斌疾行在沙坝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公路上。

这条长约3公里的公路,依山而建,下临滔滔奔涌的牛栏江,是通往龙头山镇的要道。强震导致路段多处塌方,烈日下行走十分艰难,不时发生的余震和散落的碎石让我的心情和同路的救援人员、受灾群众一样焦灼——“快过!要快!”

不住提醒忙于拍片的小陈朝前赶路,40分钟后,气喘吁吁的我抬头一望,前方约150米有一处拐弯,迈过这个“坎儿”,我们就可以到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了。

就在这时,拐弯处驶出一台巨大的挖掘机,后面跟着一台推土机,挖掘机在一处塌方体前停下硕大的身躯,扬起巨铲开始掘土,推土机把渣土推到公路下面的牛栏江。

“糟糕!要是早5分钟就过去了!”我一阵懊悔。停步再打量周围,一面是因塌方而裸露的山体,一面是深深的牛栏江河谷,狭窄的道路上拥挤着40来人,我想到往后退。可就在滞留的10来分钟,滚落的两块巨石堵住了回路,一台挖掘机和一台推土机开始了紧张地清障。

进退不得,看样子前面的清障怎么也要个把钟头。等了10来分钟后,我赶紧走到现场一位负责地质观察的小伙子旁边,提出能否让我们先过去。

“不行!”这位来自中铁十六局的观察员拒绝了我的要求,“清障完后再放行,这是规定;让记者先过,其他人怎么办,秩序肯定要乱的”。

我只好悻悻然回到原地,观察员站在土堆上,死死地盯着对面山体上包夹的几块石头。

突然之间,感觉地面微微颤了一下,抬头一看,山顶上的几块碎石滚落下来,人群中一阵惊呼!

“大家不要慌,尽量离山远点儿站!”观察员朝人群高喊道,白皙的面孔涨得通红。

“赶紧停止施工,让我们过去!”人群中有人朝观察员喊道。

“我没权力叫停,清障也要抓紧时间啊,大家多理解吧。”小伙子回答,“你们别怕,我盯在这里看半天了,应该没有大问题!”

时间一点点过去,人们的情绪也一点点稳定了。趁着挖掘机停机的间隙,观察员组织我们快速、安全地迈过了“坎儿”。

“守规矩,按规定办、没有特殊群体”是此次鲁甸抗震救灾给人最突出的感受。震后多天了,那个严守规定的观察员总是浮现在我脑海里。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救灾“硬实力”的进步令世人瞩目,但救灾中的组织、协调、联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到每个救援团队、每个人迫切需要强调的是规矩意识、程序观念,不能只主张自己的优先权和特殊性——规矩比天大!

在震后24小时,由鲁甸县城通往龙头山镇的公路,各种救援、社会车辆曾拥堵在一起而几近瘫痪。指挥部随即严令整治并铁面执法,各救援单位照章遵守,不谋特权,道路很快畅通,极大提高了救援的整体效力。

灾难中的规矩意识凝聚着无数人的血、泪,甚至生命,应当无比珍视,全力倡导,从而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在每个普通人心中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