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到25日,记者连续撰写5篇跟香港有关的稿件,每篇都被国内各大网站竞相转载,有几篇还引发香港媒体热烈讨论。究其原因,一是香港问题本来就是当下热点;二是香港的政改争议,有待权威媒体去厘清和定性,而党中央机关报在此时拿出明确有力的观点,符合市场的期待。
7日,港台版刊登《香港还是内地客的“购物天堂”吗》头条文章,翌日被香港《东方日报》头版头条大篇幅引用。香港媒体评论,央媒指出了香港零售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值得香港反思。此前,内地客在香港的遭遇已引发两地普遍的关注。2月,香港极端人士做出了“驱蝗”等粗暴行为,随后香港零售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5个月连跌。众多内地游客正在观望,香港是否还值得一游?此时由央媒来分析香港是否还是“购物天堂”,零售业下跌是否与泛政治化气氛有关,无论对内地还是香港的读者来说,都是有吸引力的题目。
14日,三版的《香港现在还好吗》头条文章再度引发内地网站热转。站在内地和海外读者的角度,香港近来种种现象令人困惑:反对派威胁要“占领中环”,极端人士跟内地游客发生不愉快的摩擦,有“港独”背景的激进人士冲击驻港部队,还有人暴力冲击立法会……读者需要知道,香港为什么出现这么多乱象?香港的发展前景是否已受到影响?报道从乱象说起,点出背后反对派势力的盘算,论证乱象并不能代表香港主流民意,进而分析香港的发展优势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捣乱就消失。可以说,文章之所以能获得大量转载,是因为它回答了很多人心中都有的问题,并且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17日香港反“占中”人士大游行,港台版次日发出《八·一七大游行说出港人真正心声》的头条文章,再次引发网络疯转。有关大游行的报道很多,但多数流于常规报道,而本报的报道紧扣“港人心声”,获得成功。因为外界对于香港人“究竟是怎么想的?”非常好奇,而本文戳中了这一“痛点”。
19日,港台版头条文章《选举哪有国际标准 谁会希望家园变乱 五问“占中”荒谬逻辑》一文,转载量空前,各大门户网站、客户端几乎无一遗漏。本文引用香港各界人士对“占中”大游行的评价,亮点在于提炼出“选举哪有国际标准”等五大尖锐而本质的问题,这些“占中”人士所宣扬的似是而非的逻辑,由此无所遁形。可以说,有关香港政改的大部分争议,都可以在本文得到解答,而且以5个反问句小标题统领的文章,读起来十分轻松而清楚,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
8月25日,港台版再发《特首必须爱国爱港 政治原则不容让步 香港政改中央底线不会变》的头条文章。本文解答的是中央对政改持何态度这一问题。中央几位主要涉港官员之前纷纷发表讲话,对于读者来说,要去逐一细读并弄清中央态度无疑是困难的。这篇报道旗帜鲜明地点出中央的底线,就是特首人选必须爱国爱港,香港普选需在基本法框架之内进行。作为党中央机关报,适时发出这样的权威解读很有必要,而且也符合市场需要和读者需求。这篇报道也引发港媒关注,多家香港报纸加以引述,认为报道反映了中央的态度,比如TVB新闻台、中央社驻港分社都给予报道与评论。
新媒体时代,党报的报道方式也需推陈出新,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以上报道的成功,在于一方面充分运用党报优势,及时给出权威解读,另一方面抓住读者“痛点”,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写,不避讳最敏感、最尖锐的冲突点,让文章有可读性和话题性。这一做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互联网思维在报纸报道上运用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