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9期

从文化经济二重性谈中国书业对外文化贸易

王  娟

2014年09月03日13:1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图书以及图书贸易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过去,人们往往忽视图书的经济属性,而过分强调它的文化属性,强调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图书的经济属性,认真研究图书的经济属性,开发图书的经济功能对于更好地开展中国图书对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图书文化经济二重性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近年来图书对外贸易的发展,试图为学界和业界更好地开展中国图书对外贸易与对外文化传播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关键词:对外文化贸易;文化属性;经济属性

图书和图书贸易的性质和作用表明了它与一般的商品贸易有所不同,它受制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图书贸易的发展既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图书贸易的发展关系到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战略的实施。

一、图书与图书贸易的文化经济二重性

图书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图书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图书是各种思想、信息、娱乐的源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图书中展开对世界的认知。无论是古代传统的以竹、锦帛、毛皮等为载体的图书,还是当代的纸质图书以及未来的电子图书,虽然随着历史发展与经济科技的变化,图书的形式会不断变化,但图书作为一种载体,其承载人类文明、进行文化传播的性质与作用永远不会改变。因而,我们说图书具有文化属性。在现代社会,贸易领域中的图书作为一种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统一并可以进行交换的商品,具有经济属性。与一般的商品相比较,图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文化商品。

此外,从整个图书出版业来看,图书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图书出版业本身已发展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产业形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人们往往忽视图书的经济属性,而是过分强调它的文化属性,强调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图书的经济属性,认真研究图书的经济属性,开发图书的经济功能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的对外图书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是一种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特殊文化商品,图书的出版和发行能够获得以利润为基础的经济效益以及以文化推广和知识传播为基础的社会效益。“以图书交换为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图书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是知识产权的贸易,即图书贸易根本原因是其文化价值方面存在的交换需要。图书贸易是因为一国图书精神文化上的东西是另一个国家所稀缺的,因此,图书贸易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交换。[1]”由于贸易领域中的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

因而,图书贸易与一般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相比较,也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经济功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喜人的变化。在发展中,中国需要让外面的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图书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图书贸易就是让外面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之一。文化传播功能是图书贸易区别于其他一般货物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特点。

出版社在对外图书贸易实务中应充分考虑到图书贸易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经济功能,充分挖掘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一种不起眼的普通商品贸易,也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图书贸易是一项无足轻重的、主要是为了传播一点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准’贸易行为,而应该把它当作一个真正有贸易价值的并有推动经济文化发展潜能的行业加以重视、管理和发展。我们应该既从商业上着眼世界和占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应该把巨大的国际市场作为我们传播中国文化和学习借鉴西方科学文化的绝好机会。[1]”任何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图书的文化价值,或者只考虑图书的文化价值而不顾经济效益的图书贸易行为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二、中国书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国图书对外贸易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

1949年10月l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政府中设有出版总署,负责管理全国的出版事业。1954年11月30日,出版总署撤销,其工作移交给文化部设立的出版事业管理局[2]。1949年12月,中国国际书店在北京成立,业务是统一经营书刊进出口贸易及进口书刊国内发行工作。1953年5月25日,国际书店与英国劳伦斯出版公司签订协议书,委托其在英国出版《毛泽东选集》英文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合作出版。1949~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初创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未来新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但是,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该阶段新中国的图书对外交流和图书进出口贸易量比较小。

2.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7年

这一阶段,中国的出版事业以及图书进出口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期间,到了七十年代以后,才有极个别的出版对外交流活动,而且是以出版政治类外文书刊为主。

3.第三个阶段为1978~1992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在经过一段调整和恢复后,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在本阶段,我国的出版事业以及图书进出口贸易开始走向贸易轨道,发行品种逐步增多,发行量加大,发行渠道也在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出版发行体制从以预订为主过渡为出版社自办发行为主之后,代理发行方式已经在一些出版社中渐露雏型[3]。自1978年开始,中国出版界开始与国际出版界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开始摸索各种合作方式进行多方面合作。在我国加入国际著作权公约前的十余年时间里,中国出版界开始尝试与外国出版公司间包括版权贸易在内的多种合作方式。特别是在版权输出方面,一般多是由中国出版社提供图书内容(照片、文字等),外国出版公司负责在海外的发行。较有影响的此类项目包括大型画册《中国》(英、法、意、日与塞尔维亚文)、《中国一长征》(中、英、日、法文)及日文版的《中国石窟》《中国工艺美术从书》等[2]。

4.第四个阶段为1992年至今

1992年10月15日,中国加入了《伯尔尼公约》,1992年10月30日,中国又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从此,我国作者的作品开始获得国际保护,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也开始在国际版权公约的保护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1992年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为我国对外版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而1995年《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的达成,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另外,成长中的出版社和发育中的出版市场也日趋成熟。所有这些都是为我国对外版权贸易的大力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和契机[4]。

与此同时,以1992年国家外经贸部将图书出口视为正式商品贸易为标志,中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逐步与国际图书贸易体制接轨。从1992年中国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及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出版行业不断加大对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该阶段,中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图书对外版权贸易也已初具规模。逐渐增长的贸易额显示了我国的出版业正逐步走向世界,出版国际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三、中国书业对外文化贸易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出版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中国图书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图书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我国已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图书贸易伙伴关系,图书引进输出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国外对中国了解需求的提高,随着中国政府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推行,近年来,中国书业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图书贸易量总体不断扩大。2012年,图书出口1325.69万册、4250.09万美元;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54.91%,金额增长29.71%。图书进口743.51万册、13707.99万美元;与上年相比,数量下降1.50%,金额增长17.49%。2012年,全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6115种,输出图书版权7568种[4]。这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展开以及中国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相对于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来说,我国的图书进出口总额体量相对比较小,这与我国贸易强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为不符,我国图书业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仍然滞后。

2012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量为17958.08万美元。而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5]。可见,相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体量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言,中国书业的对外贸易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我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与世界主要图书贸易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很难在几年之内迅速改变。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整体水平以及图书出口水平同美、德、日等国际出版强国相距甚远,这些国家的海外市场份额在其出版经营格局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主要为国内销售。此外,在图书出版业配套体制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其自己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促进本国图书的出口,增强本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对外传播功能,进而达到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推动本国其他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目的。

例如,“美国图书推向海外特别小组”(U.S. Books Abroad Task Force)、德国书业协会(German Book Trade Association)、德国图书信息中心(deutschen Buchinformationszentrum)、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等组织,他们都在推进本国图书对外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这些方面才刚刚起步。可见,发展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增强中国图书引进输出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增加和世界图书出版先进国家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长处。

在中国书业的对外贸易中,还有一些问题尚待政府和企业层面通力合作去解决。例如:中国图书对外贸易中,图书的出口额远远低于进口额,图书贸易逆差严重;我国向国外出口的图书品种多年来增长缓慢,平庸选题、重复选题,可供出口的图书品种极其有限,图书贸易品种单一;近年来,中国向国外销售的图书品种和数量并不少,但是换来的外汇却不多,出口图书定价不科学严重制约了我国图书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图书版权贸易在中国书业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这与目前许多图书贸易发达国家版权贸易所占比重大的情况极为不同,图书版权贸易风险小、利润高,政府和相关图书企业应加以重视。

四、中国书业对外文化贸易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对外图书贸易的国家之一,目前也已雄踞世界出版大国之列。我国对外图书贸易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出版产业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图书进出口贸易日渐活跃。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同我国在图书贸易方面,合作较深入,贸易额较大。

当前,中国书业的对外文化贸易应从解决图书贸易逆差、贸易品种单一、图书定价不科学、贸易区域不均衡、图书版权贸易比重小这五个方面的问题着手,遵循图书以及图书贸易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规律,积极提升中国图书对外贸易的质量,更好地实现图书对外贸易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

目前,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正在大力实施图书“走出去”战略。中国图书“走出去”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以及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图书业应继续加快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步伐。在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图书企业应该积极地研究海外的消费市场,研究海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充分尊重当地的消费者,通过多种手段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的图书企业还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图书出版企业的管理经验,注重中国高管层与本土化员工的管理配合,培养适合本图书企业的企业文化,重视文化的融合,打造优秀的整合型员工团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此外,中国图书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技术因素在图书推广销售中的权重,应该与国内外科技型公司合作,大力开发数字出版、网络营销平台、数字化书目信息检索等技术,注重满足海外消费者的数字化购书体验,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使消费者最终成为忠实的购买者。对此,中国政府和相关图书企业需要通力配合,共同寻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整合型的解决路径,更好更快地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蔓.图书贸易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J].国际贸易问题,1998(2).

[2] 辛广伟.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 王洁.我国图书出口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闻出版交流,2002(Z1).

[4] 姜芳.中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3)[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官方网站[EB/OL].http://zhs. mofcom.gov.cn/.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